本馆简介 本馆动态 开馆时间 部门介绍 入馆须知 办证须知 馆藏分布 地方文献 服务网点 地理位置
市民文化讲坛系列活动《贵州文化的特殊景观及当代发展》
2019年3月14日

3月14日晚7点,我馆“市民文化讲坛”在贵阳市公安局人民警察训练部开讲,本次讲座题为“贵州文化的特殊景观及当代发展”,由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朱伟华教授主讲。

朱教授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史实图片,从六个大的方面一一阐述了贵州自然人文对中华文化起源发展起到的作用和意义。她首先从贵州简况及名称来源讲起,理出了贵州文化脉络的起源。然后用大量彝族、苗族的贵州古代文明遗迹,为大家描绘了一幅多民族发展的史诗般的画卷,她用两段精炼、有哲理的话讲述了苗族史诗《亚鲁王》乃至苗族文化、贵州文化和华夏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一卷已达10819行的《亚鲁王》有厚重叙事内容,我国三大史诗《玛纳斯》(柯尔克孜族)《江格尔》(蒙族) 《格萨尔》(藏族)是游牧民族的故事,只有《亚鲁王》是内陆农耕文化产物。 体现与土地万物亲密关系及农耕民族的特性,是这部史诗最独特价值和最突出贡献,它不仅属于苗族,更属于整个华夏子孙。”“黄帝、炎帝和蚩尤一直被看成是中华始祖,史诗中亚鲁被两位兄长追逐抢夺宝物的经历,让人联想到黄帝、炎帝和蚩尤大战。黄帝、炎帝子孙的汉族发展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显性根脉;蚩尤后裔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保存的是底层的苦难坚韧的文化,成为隐性文化留存,二者象上下阴阳的对立统一,构成完整的中华农耕文化。”

顺着历史的脉络,朱教授对明、清两代贵州文化的发展进行梳理,她选取了“王阳明龙场悟道”、“屯堡文化”、“沙滩文化”、“中国近代教育之父李端棻”,这几个贵州文化中最耀眼的、最厚重的文化元素一一讲述,在听者心中种下了沉甸甸的贵州文化自信。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深深的痛,贵州在同样承受国殇之时,为保存、传承中华文化、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朱教授深情地描述了国立浙江大学等23所院校西迁,地母洞保存文澜阁四库全书,抗战生命线—— “二十四道拐”,茅盾、巴金、李四光、竺可桢等文化名人、科学巨匠入黔等等可歌可泣的故事和史实,正是在这些外来英才鼎助下,抗战时期入黔学者取得重大成果,贵州的各级教育都有了较大发展。

最后,朱教授从清除三个历史话语污点说起(“夜郎自大”、“黔驴技穷”、“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指出了贵州文化独特价值及当代发展。她借用刘伯温说的“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指出贵州保存了许多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稀缺的、具有唯一性的珍贵自然和人文资源,“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正是对应了生态底线和发展底线。讲座结束前,朱教授请大家欣赏了用全省92个地名串成的 “多彩贵州”。

生动的故事和激昂的语言,展现了朱教授作为生长在贵州这片热土的贵州人,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和眷恋,承重而坚定的贵州文化自信。现场130多名警官报以热烈的掌声,为朱教授精彩的讲座,也为今天“多彩贵州”这片美丽的土地,让贵州人无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