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贵阳市图书馆“寻城记——随着图书游贵阳”活动带领15组市民家庭,结合地方文化书籍记载,踏上了实地探寻贵州教育文化之源的相关文物保护地——尹道真祠。
在东山的“栖霞胜境”牌坊下,本土地方文化作家白凤老师给大家介绍了这座山名的由来——其形态独特,宛若螺蛳,曾称螺丝山;亦名扶风,承载着风水之说;别名“芙峰”,则源自郑珍笔下那“插天一朵青芙蓉”的绝妙形容,更添了几分文人墨客的风雅。贵州本土楹联大师刘韫良也为扶风山写了这样的楹联:“螺环远自东方,双城揽秀。龙脉挺分南干,半壁称雄。”扶风山下扶风寺,建于清初,几经重修,几百年来是名人雅士陶冶情操之所。扶风山下还有两处特殊的所在:清淑阁——“省脉所关,凿石者渔利伤脉”,为防民众乱采伐破坏龙脉,该机构专劝止采石砍伐者,算是古人朴素的环保观;惜字院——古代字纸被认为有神灵,不能随意丢弃,必须搜集起来,恭敬烧掉,是民间敬畏知识的一种外在表现。
沿山路而上,尹道真祠与阳明祠并立,仿佛是历史长河中两位智者的跨时空对话。阳明祠内,王阳明的心学之光熠熠生辉,而尹道真祠,则是尹珍先生精神的栖息地,也是贵州教育文化觉醒的见证。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写道:“桓帝时,(牂柯)郡人尹珍(字道真),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珍官至荆州刺史。”享堂一侧的石碑上刻着《华阳国志》的相关记录:“明章(应为桓帝)之世,毋敛人尹珍,字道真,以生遐裔,未渐庠序,乃远从汝南许叔重受五经,又师事应世叔学图纬,通三才,还以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
“北学游中国、南天破大荒”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尹道真的一生。尹道真,这位1900多年前生于东汉的南蛮(今贵州正安)之子,毅然踏上万里求学之路。他远赴中原,师从许慎(著《说文解字》)、应奉,勤学不辍,成为经师大儒后将“经书图纬”带回家乡,兴教办学,打破了贵州地区文化的闭塞与落后,南域始“有学”。他报效家园、不忘本根,如同火种般“点燃”故土的文焰,才有了后来贵州“六千举人、七百进士、三鼎甲”的盛况。
牌匾上贵州学政洪亮吉的评价“德兼教养”,更是对他高尚品德与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1941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化拓荒者,贵州一县以“道真”命名,这不仅是对尹道真文教拓荒精神的铭记,更是对贵州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尹道真所带来的文化火种也将永远照亮贵州学子的前行之路。
该项系列活动旨在暑假期间结合阅读图书,深入文物保护单位,讲述地方文化。贵阳市图书馆将继续推出更多精彩的文化活动,市民和游客可关注“贵阳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报名,探寻贵阳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