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困惑

  作为一个高中生,你是否已经开始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你对身边的农民、市民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吗?你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吗?如果你想知道怎样再现一个时代的风貌,不妨随我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看看他有着怎样的困惑、怎样的使命感让你震撼、让你沉着、让你思考。

鲁迅的良苦用心

  

  鲁迅被称为伟大的作家,是有原因的,你现在一定比初中时更喜欢鲁迅的文章,因为你正在享受成长的快乐!鲁迅作品在深度上是无与伦比的,你应该成为他的文学Fans,这一篇《药》选自《鲁迅全集》第一卷中的《呐喊》,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曾经用心良苦地“平空添上一个花环”,你想知道这个花环有着怎样的苦涩和寄托吗?我们不妨先来一下猜想一下标题的意义。

等你揭开标题的面纱

  标题乍一看,比较凝练,难以理解,但是如果知道了作品的时代背景你就会破解这里的“药方”,这篇小说创作于19194月,辛亥革命已经过去8年,革命到底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人民是否已经从麻木的状态中苏醒过来,这一切尽在作家眼中。在深沉的愤怒和悲痛的挣扎中,鲁迅自觉不自觉地开出了一剂药方,下面我们先来阅读文章,相信你一定会逐步揭开“迷团”,找到完美的答案。

仔细阅读

  在你阅读时,请做好以下字音的标记:

  窸xīsū    yǔ         bié        ǎo         qiàngliàng

  (想想如果遇到这些字你是否会读?

  乖角jué     丛冢zhǒng    纸锭dìng     一挫cuò

  (想想这些字的发音你是否能咬准,你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

脉络分析
  这篇小说有11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夏瑜、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康大叔、驼背五少爷(壁脚的驼背)、花白胡子、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夏三爷、红眼睛阿义、夏四奶奶,让我们随这些人物一同走进《药》的世界:
  首先来看文章的脉络:
 

  

  这是一幅比较清晰的线索图,按图索骥,我们从华老栓谈起,文章源自于华家买药,那么买的到底是什么药呢?是人血馒头。什么是人血馒头相信你已经知道,这就引出夏家的孩子——革命者夏瑜来,夏瑜的血就是所谓的药方!事情发生的地点有三个,一是茶馆,二是刑场,三是坟场。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从茶馆出来,去了刑场,回到茶馆,大家议论被杀者的事情,完整情节逐渐浮出水面,坟场里华夏两个女性巧遇,同去祭奠少年亡魂。

  由此可见,小说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为华家,暗为夏家。

人物脸谱剖析
  小说中的康大叔代表了哪个阶层?(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的刽子手)。

  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康大叔的人物形象:

             
语言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怕什么?怎的不拿?”                           

 


动作、肖像

  浑身黑色,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一只大手,向他着,一只手却着一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一点一滴地往下滴。

  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与老栓;一手过洋钱,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极其凶残的刽子手,他的一系列动作让人不寒而栗。
 
我的分析我做主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外貌分析,同样是康大叔的:

  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这段描写你认为是否程式化,刽子手就应该是这个形象吗?请结合你看过的一部电影,谈谈你的想法。要论证充分且有力度。

片段赏析

   文章开头就是不凡的生花之笔,

  秋天的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清白的光。

  这段文字勾勒了死亡的寂静,是一种压抑的氛围,时节是秋天,日出之前,让人产生抗拒肃飒、排斥黑暗的自然生理反应,尤其是颜色的运用。“乌蓝”和“清白”是冷色调的巧妙运用,渲染了清冷、阴森的气氛。华老栓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登场的,在情节上也铺陈了一定的场景。

  请你试验用这种开头写一篇作文,你的东西还暂时不能叫做文章,所以记得一定要多练笔。

知识归纳

  下面的问题是留给你的,请作答:

  1、 华大妈有什么性格特征?  

  2、 小栓吃了人血馒头之后为什么总是咳嗽?

  3、 夏三爷是谁?为什么出卖本家?

  4、 夏四奶奶对夏瑜的死是怎么看的?为什么这么说?  

  5、 夏瑜的形象你怎样归纳?你认为他死得值不值?

“药”的涵义
  人血馒头不是药,夏瑜的鲜血也不能拯救中国,作者通过此文想要寻求一剂拯救中国的良药。
知识扩展

  轩亭口简介

  轩亭口,历来是绍兴的闹市中心,处于南北向的大街和东西向的府横街的交叉口。这两条街形成了鲁迅在著名小说《药》一文中描写的“丁字街”。那里原有一个阁,横匾上题字曰“古轩亭口”。相传亭建于唐代,后来屡建屡废,现已无存。

  鲁迅在绍兴期间,是经常过往轩亭口的。轩亭口也是巾帼英雄秋瑾的献身之地。秋瑾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著名女革命家和诗人。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徽起义失败,牵连到秋瑾,她也不幸被捕,并于7月15日凌晨,在此慷慨就义。后人为了纪念秋烈士,于1933年11月,在秋瑾女士英勇就义处----轩亭口建立了纪念碑,碑高达七米,上书“秋瑾烈士纪念碑”七个金色大字。还刻有蔡元培撰、于右仁书的碑文。秋瑾烈士纪念碑现已被列为绍兴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