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欣赏



文征明《醉翁亭记帖》,纸本轴,纵53.5厘米,横28.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醉翁亭记》碑刻

《醉翁亭记》碑刻 (苏轼草书)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的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整体把握

学习生字
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滁 壑  琅  琊 潺  酿  辄
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è yáo  
霏  暝  晦 伛 偻 洌  肴 
sù hān yì gōng chóu yì 
蔌 酣 弈  觥  筹 翳 
理解重点词语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之者谁:为……命名
④醉翁之不在酒:情趣
⑤野发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而繁阴:发荣滋长
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课文诵读视频欣赏
媒体课堂

重点解析
贯穿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是如何表现主旨的?

  分析: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扣“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宴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
   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穴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的勾出全文的主旨。

参考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香。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的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同步闯关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二)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达以文者,太守也。
1.这两段文字选自课文《   》,作者__________,____ (朝代)著名文学家。
2.上文第(一)段“山间之四时”的“四时”指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第(一)段“乐亦无穷”的“乐”指(  )
A.山林之乐   B.山水之乐   C.宴酣之乐    D.从太守游而乐
4.上文第(二)段中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活动
  观察一处植物茂盛之处,写出它早晚的变化和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要求语句简练,意蕴丰富,具有表现力。

阅读拓展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土,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浦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简析】本文是《醉翁亭记》的姊妹篇,同写于谪守滁州时。两文旨趣相同,但写法各异。本文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而将滁州人民的安定生活归功于宋朝的休养生息政策,“乐其岁物之丰”“安此丰年之乐”。
结束语
  同学们,“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中蕴涵的心境是豁达的还是消极的,作者眼中的景致是世外桃源还是世中之物?做官对于作者到底是快乐的还是需要在此地寻找心静清源,如果你对这些问题做了思考,那么你是智者,如过你能够对文字做流利的背诵,而不解其中风情那么你只是书本的俘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作者既是智者又是仁者吗?思考这个问题,你认为欧阳修是否有自负的嫌疑?如果是,说出你的理由;如果不是,说出你的理由。究竟为什么他既要“乐山”又要“乐水”?体会古人的心境有时就像猜谜,只不过你始终没有机会验证答案的是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