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昌·花画小镇相关数字地方资源库


书名《贵州省志·地名》
编纂单位: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1
ISBN:978-7-221-16283-0

羊昌镇,乌当区辖镇。在乌当区境北部,面积74平方千米。人口1.5万,以汉族为主。辖1居委会、8村委会,镇人民政府驻羊昌。1952年置马场乡、羊昌乡。1958年改灯塔公社,后改羊昌公社。1983年复设乡。1988年改置镇。因驻地得名。为乌当区北部商贸重镇和商品集散地。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文昌阁遗址(被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遗存部分土石地基和四周的苍松古柏),建于清晚期的龙山寺,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的集佛、释、道三教为一体的三教寺遗址(“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拆除仅存大雄宝殿的石壁、石院坝和两棵古桂花树)。有抗战时期中共地下党组织书写的大型标语“还我河山”(现存)。有省内示范性小城镇羊昌花画小镇,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境内还有风景秀丽的金螺湖、屯堡文化、知青文化、黄连布依族传统书法等自然风光和文化风情旅游景点,是度假、休闲、垂钓、娱乐、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休闲胜地。


书名:《乌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
编纂单位:乌当区文体广播电视局
出版社:黔新出版社(黔新出[图书]2008年一次性内资准字第255号)
出版时间:2008年
索书号:K297.3/133

羊昌镇黄连布依婚礼夜宴歌

(2007年2月14日,公布为乌当区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黄连村坐落在乌当区羊昌镇境内。羊昌镇地处贵阳市北郊,属乌当区远郊区,距市中心四十公里,居百宜、新场、新堡三处中心位置,总面积达73.5平方公里,海拨1100~1350米,辖8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88个村民组、108个自然村寨,辖区内居住着汉、布依、苗三个民族,镇内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有耕地面积16320亩,果园3000余亩,荒山草坡面积16500亩,森林覆盖率达42%。从贵阳驱车40多分钟可达贵开路上的羊昌镇,在41公里处左转进入新修乡村公路7公里,到达黄连村第一山寨羊皮寨。马路河畔公路沿线的黄连村,是一个以布依、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全村总人口1875人、537户人家,其中布依族占总人口的70%,而苗族占总人口的30%,共辖羊皮、柿花、枇杷、建寨、田坝等13个村民组、18个村寨,土地肥沃,是一个交通方便、水源丰富、电力充足、景色秀丽、民族风情较为浓厚的地方。

黄连村的夜宴歌源远流长。关于夜宴歌的起源,谁也说不清它起源于哪年有多长时间,只知是布依族祖宗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夜宴歌的对唱是在布依族的婚礼上,而且新婚男女必须是布依族,其原因是因为双方都懂布依话,你来我往,很有乐趣,同时也是布依婚礼双方对文化知识面的一种竞赛,体现这个地区有无人才。走进黄连,传统的民族文化随处可见,其中最特别、最显眼的就是家家户户门前的对联,完全是自编自写,自然、纯朴、原汁原味。在黄连,最热闹的应该就是布依婚礼了,在举办婚礼那天,布依族人要对歌,热情好客的布依族人用唱敬酒歌欢迎客人之后,进行简单的婚礼仪式,主人家派出两个人欢迎送亲的队伍,布依族人自古就注重礼仪,迎客鞠躬三进三退,这是传统的礼节。行礼之后,主客双方就要说四句半,内容是主人对客人到来的欢迎,与及客人对主人的感谢和祝福,这一来一往,一问一答,犹如古时文人雅士之间优雅的礼数。在行礼之后,主人把客人引进堂屋,享用过丰盛的婚宴之后,夜幕下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都聚集在主人家,一场别开生艳的夜宴拉开了序幕,布依族人善于唱歌的特性在婚礼夜宴中得以充分的展现。堂屋中,主人布置了一个梯形的餐台,居中的三张高桌是男人们就坐的,三张竖着的矮桌是女人们就坐的,主客双方都派出对歌的能手就坐,其他的亲朋好友都围坐在堂屋四周,在热闹的氛围中对起歌来。首先,大家唱起了板凳歌,(板凳拖一拖,亲家请来坐,板凳拉一拉,亲家请坐下)接下来,他们唱的月歌要从1月唱到12月,(正月里闹元宵,二月菜花飘,三月里过清明……)布依族人用歌声来告诉子孙们有关生活和生产知识,在布依族人看来,对歌不仅是一项娱乐,还是智慧学识的较量,如果哪一方对输了都会觉得很没面子,于是大家都拿出看家本领,一决高低。在夜宴上,筷子、酒壶、烟等东西都被主人家用红双喜封好,客人看到什么就要唱什么,唱对了才能拆封,才能尽情享用主人家的款待,客人为主人送花是夜宴歌上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意味着把幸福美满送给主人,(重重叠叠山又来,人从云南送花来,我在云南送花到,送束鲜花席上栽),主人接过花束之后,要用歌声感谢客人,还要唱栽花歌,(正月栽花无花栽,二月栽花花正开,三月栽花红似火,四月荞麦架上开),把种花的结果用对歌的形式唱出来,富有生活情趣,也是对劳动的赞美,夜宴上的气氛越唱越浓,人们的兴致也越唱越高,往往会持续一整夜,有时是主客之间相互对歌,有时是男女之间相互对歌。最后,大家把花束立起来插在瓶中,供奉在神台上,在十字歌的歌声中,主客之间相互祝福,结束夜宴。在婚礼上所需的相关器具主要有:红双喜、花、桌子、板凳、红烛、水果、烟、酒杯、酒壶、酒、碗筷、菜、瓜子、对联、刺秀品。

布依族的夜宴歌,唱生活、唱爱情、唱知识、唱文化,有情歌、有礼歌,是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艺术性,是一支永远唱不完的歌。

羊昌镇黄连布依族六月六风情节

(2007年2月14日,公布为乌当区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黄连村坐落在乌当区羊昌镇境内。羊昌镇地处贵阳市北郊,居住着汉、布依、苗三个民族,镇内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42%。

从贵阳驱车40多分钟可达贵开路沿线的羊昌镇,在41公里处左转进入新建乡村公路7公里,到达黄连村第一山寨羊皮寨。马路河畔公路贯穿全村的黄连,是一个以布依、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其中布依占总人口的70%,而苗族占总人口的30%;土地肥沃,是一个交通方便、水源丰富、民族风情较为浓厚的行政村。当地居民传承了中华民族,纯朴、勤劳、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每逢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来自各地的少数民族都会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作为相互交流、化解矛盾的一种民族风情,表达刚春种结束的喜悦之情。

说到黄连村,那当然少不了“六月六”民族风情节了。黄连村的布依族朋友们为什么会选择每年的6月6日作为自己的节日呢?听当地老人介绍,是因为只有在6月间(阳历7月份),水才那么的清,山才那么的绿,也正好表达了农民朋友刚春耕结束的喜悦之情,借此机会一展歌喉,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和交流自己心中的情怀。

“六月六”前一周,布依族人就把请柬写好,送到周边乡镇布依朋友手里,请他们来黄连对歌。到那时,他们都会穿上自己独有的民族服饰聚集到一起进行对歌。六月六不仅是少数民族朋友们相互交流情怀的时候,同时也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用情歌对唱的方式彼此表达爱意、缔结友谊的一种独有方式。如果男女双方在对歌时有意,会拿出他提早准备好的信物传递给对方,如对方接受,对方也会拿出自己的信物。相反,如对方不接受,他会继续与你对歌,但表示只是做朋友。如果双方情投意合,会相互交换自己的信物(如:衣服、鞋垫、围腰、手帕等手工刺秀)。老年人,会用唱亲家歌的方式来欢迎亲戚、朋友的到来。孤家寡人会唱诉苦歌,唱自己的生活有多苦。

另外,还有花歌、夹黄歌、四季歌、土歌等。黄连布依歌分二个唱腔,一个是三滴水、另一个是四平腔。听这里的寨老介绍,在六月六的同时,他们有一种习俗包粽子,原因是那时用粽子叶包的糯米味道会特别的香浓、可口、美味。在早些年前,除佳节以外,赶场天,他们都会起个大早,把牛喂了换上干净的衣服去赶场。就这样,大家会不约而同的聚集在一起,路上、山上到处看见他们的身影,一唱就是一天,唱累了、渴了、饿了就到附近亲戚朋友家休息、喝水、吃饭,这种生活虽然没有城市的繁华、没有城市方便,但是它没有城市的嘈杂声,可以让这里的村民每天都呼吸到新鲜空气,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延长寿命,能让他们过得开心、自在、无忧无虑、有滋有味。这就是黄连村布依族人民简单、纯朴、自然、平凡的生活。

走进黄连村,空气清新怡人,藤蔓缠绕的参天古树随处可见,宛如走进一个清山绿水的生态园林。走过蜿蜓陡峭的石阶路,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贴着对联的农家小木屋,由于日晒雨淋,早已变成浅褐色,但却使这座少数民族村寨显得更加神秘,勾起每一个来访者的好奇心。

几年前,黄莲布依传统的“六月六”风情节,在村委会的组织下,范围更广、参与人数更多,表演形式更多样化,除传统的对歌活动外,还增加了腰鼓队和自编自演的民族舞蹈等节目,使“六月六”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情节日。

黄连村“六月六”民族风情来自于民间,山歌都是现编现唱的清唱,没有伴奏乐器。

黄连村代表性男女歌手有:李太江、李太山、李顺斌、张立芬等人,民族唱法,多次参加区、乡组织的歌曲比赛并获奖。


书名:《且从地名读贵阳》
编纂者:赵修朝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
ISBN:978-7-5194-2420-6

新田村里办书院

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羊昌村北面一公里许,有个村寨背靠巍巍青山,俯瞰大片秧田。高大的古枫树挺拔于寨内,一条小河弯弯曲曲流过寨边,河上架了座小桥,桥边矗立着一座凉亭。房屋多半为近年新建的砖混结构楼房,亦有青砖黛瓦造就的老屋。寨子里的巷道,各家各户的院落,大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这里给人的感觉是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称得上山清水秀。

与其他村寨明显不同的是,村头大路边有一组雕塑,塑的是九只山羊,它是这个寨子的标志。据有关史料记载,这地方在明代隶属于贵州卫羊场堡,羊场堡包括羊六、羊七、羊九等几个寨子,这个寨子即羊九寨,曾经是南京都阃林铨的食邑,叫做羊九军田,村头这九羊雕塑的创意,即缘于此。林铨淡出历史时过境迁以后,林家仍然是寨子里的大姓,人们改称这个寨子为林家新田,后来简称新田。新田村的村名,就是这么演变来的。

这几年,新田村越来越名声在外了,每到周六周日,经常有不少人从省城贵阳或其他地方乘兴而来。这不光是村寨边优美的生态环境对游客有吸引力,更多的人,则是冲着村里新建的豫章书院来的。关于豫章书院,现在很多人未必知道其来龙去脉,我们不妨作一简单介绍。

读者朋友想必还记得吧?唐代“神童”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开头两句便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这里的“豫章”,是南昌的旧称。汉惠帝时期,主管全国财政经济的大农令罗珠因忠耿犯忌而出守九江郡,郡内贤人张交献出土地,他在好朋友颍阴侯灌婴支持下,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那地方修筑新城,迁治所于城内。新城因遍植豫章树而称为豫章城,后来九江郡亦改称豫章郡了。罗氏从此以“豫章”为堂号,罗珠晚年曾率子孙于豫章城西修建豫章罗氏宗祠。

罗氏家族人丁兴旺,文人学者辈出,素有崇文重教之传统。罗氏后人为祭祀先贤,弘扬儒道,于南宋时期在南昌创办了豫章书院,成为传播理学,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陆续受到官方的重视,清帝康熙曾为豫章书院御题“章水文渊”门额。豫章书院发展很快,在历史上一度与白鹿洞书院、鹅湖山书院、白鹭洲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数百年来,罗氏后人在各地创办的书院,统称为豫章书院,除了南昌豫章书院以外,规模宏伟、名气较大的,还有福建豫章书院、广东豫章书院和贵州豫章书院。贵州豫章书院建于天柱县,天柱县地处贵州东部,因而又称为黔东豫章书院。这几个书院合称为四大豫章书院。随着历史的斗转星移,到上世纪末,唯有广东豫章书院尚存,作了广州市第九中学的图书馆,其他三大豫章书院都不复存在了。就连创办最早的南昌豫章书院,也只剩下一块石碑,孤零零地残存于南昌第十八中学校园了。本世纪初,从小在贵州省天柱县土生土长的罗氏后人罗国淮从武汉大学新闻系学成归来,在《贵州年鉴》社做编辑工作。他热爱传统文化,崇拜历史上的罗从彦、罗伦、罗洪先、罗钦顺、罗汝芳等满腹经纶的罗氏先贤。他深为自己这个曾经涌现过好多个文化名人的罗氏家族而骄傲,同时,也为各地豫章书院的颓败、泯灭而惋惜不已。当此之际,福建省宁化县罗氏后人集资重建豫章书院的消息使他深受启发和鼓舞,他一心想重建黔东豫章书院。

罗国淮与新田村的李世珍结为夫妇后,一来二去,罗国淮发现新田村这地方优美清静,很适合办学校。他还进一步了解到,明朝的屯军曾经在新田村办过军事学堂,后来改为私塾,办了很多年,新田村具有办学传统。于是,罗国淮打定主意,在新田村重建豫章书院。罗国淮说服了黔东族人,得到了妻子和岳父的赞同。经过认真筹划设计,豫章书院于2003年在新田村破土动工了,经过七八年的建设,现已形成占地 30多亩,建筑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的规模。

新田村豫章书院的建筑布局颇具特色。从九羊雕塑入口前行不远,最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座牌坊。牌坊外面侧边树一石碑,上面镌刻着个大大的篆体“廉”字,是为“廉石”。牌坊里面的照壁正中写着个大大的篆体“和”字,是为“和”字照壁。这设计昭示人们,该书院倡导廉洁、和谐。

从牌坊到书院大门之间,正中铺着八块石板,每块石板上面雕刻着一个大字,从北到南,依次是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字。八块石板组成一条“中华八德路”,路两边是黔地乡贤雕塑,贵州历史上实践中华八德的楷模“西南巨儒”郑珍、明朝贵州宣慰同知宋钦之妻明德夫人刘淑珍、清代同治进士李端棻、“千古名臣”丁保桢的高大塑像屹立于中华八德路两边。人们一踏进书院,便能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陶冶。

大门上方端端正正地刻着清代大学士李鸿章手书“豫章书院”四个大字,门两侧挂着木刻阴文楹联,上联写的是“不朽之业”,下联写的是“斯文在兹”。门两边洁白的墙壁上面,左边有一幅“岁寒三友”即青松、翠竹、红梅浮雕,右边有一幅“四君子”即梅、兰、竹、菊浮雕。大门里面,豫章五贤罗从彦、罗伦、罗顺钦、罗洪先、罗汝芳的塑像与大门外面黔地乡贤的塑像两相呼应。

进了这道门,是书院的孝廉堂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内中陈列的有二十四孝图和二十四廉图,有中国历代监察制度和历代选拔制度简介,有尹珍在务本堂讲学、王阳明在文明书院讲学、孙应鳌为皇上讲经等挂图。置身其中,使人能感受到浓郁的孝、廉气氛,接受一场生动的孝道和廉政教育。走出孝廉堂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是一个宽敞的大院,北面是书院的第二道门,门前坎阶下有豫章书院创始人罗天发塑像,南面墙上是“韦编三绝”浮雕。西面略具现代风格的两层楼房是书院的办公室和图书室,东面古典风格的两层楼房是书院的核心建筑,一层楼门楣上方高悬木匾,上刻“豫章讲堂”四字,门两边木刻楹联联语为“学似长水溯源章水,道如丽日炳耀黔山”。讲台上方悬一木匾,匾上“章水文渊”四字乃康熙皇帝当年御赐。讲桌的形状,如同展开的书卷。讲台左侧有“程门立雪”浮雕,右侧为“阳明悟道”浮雕,后面墙上有“登泰山而小天下”浮雕。讲堂的座椅呈古典风格。古色古香的豫章讲堂,洋溢着浓郁的尊师重教气息。

书院的第二进大院,中间有一座三层六角阁楼,叫做锁水阁。从前,当地人为培植风水,修建了这么一座阁楼,后因年久失修,已经坍塌无存。现在这座锁水阁,是豫章书院于2004年在原址重建的。院子四周的房子,为中华八德文化展室,包括孝道文化展室、孝廉文化展室、孝礼文化展室、孝义文化展室、孝忠文化展室、孝信文化展室、孝悌文化展室、孝耻文化展室,还有务本堂、文会堂等。书院在村寨里面还建有干栏式建筑公益国学馆。总之,豫章书院的建筑具有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豫章书院设有章水文渊讲堂、国学大讲堂和少儿国学馆,以传播国学,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办学宗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既有古代遗风,又具现代精神。书院聘请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世界儒商联合会会长汤恩佳,香港中国研究生会会长、香港中文教育学会会长施仲谋,广东商学院教授、广东南方战略策划中心主任宋太庆为顾问。聘请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文史馆馆长顾久,贵州沙滩文化研究专家黄万机,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王路平,著名作家何士光,贵州省社科院研究员邬锡鑫、贵阳一中高级教师曾玉霞等专家学者任终身导师,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书院国学馆已招收四批学员,请省内外专家、博导等高级人才来院讲学,向学生讲授蒙学、经学、韵学,传授古乐、书画、围棋、武术、茶道等文化知识,还向学生传授传统农耕技艺。自开办以来,已免费向公众宣讲国学经典200多场。

书院的少儿国学馆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幼学琼林》为教材,以4——6岁的孩子为教育对象,免费教孩子们学习国学知识和传统礼仪,并教孩子们学习书法、国画、国乐、舞蹈、中华武术、数术、英语。自2007年开始招生以来,已有800多学前儿童在此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豫章书院明确提出“黔学”理念,于2011年4月成立黔学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贵州地域历代学术文化,整理贵州传统文化典籍,弘扬贵州学术文化。王路平、黄万机在书院常设黔学研究班,已招收研究生6人。

豫章书院在贵阳市纪委和乌当区委支持下,创办了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设有公益廉政讲堂和廉政文化讲室,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儒家八德文化精髓为主线,以教育、传播、体验的方式,追寻廉政文化的历史脉络,扬清廉之风,筑思想堤坝,建精神家园。曾多次举办“国学廉政讲坛”,免费为数千名党政干部举行廉政文化讲座。

豫章书院沿袭古代书院的管理模式,从当地村民手中流转300多亩土地,作为前来接受国学教育的学员的“学田”,发动学生自己栽树,种稻,喂鸡,种菜,利用“学田”生产的粮食、蔬菜,开办“农家乐”餐饮业,解决书院办学费用。豫章书院开办以来,深受当地群众好评,也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支持。2008年8月,贵州省委副书记王福玉、贵州省政府副省长禄智明在贵阳市副市长帅文、乌当区委书记李志鹏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豫章书院,王富玉副书记为豫章书院题词:“让书院成为农民增长知识的地方”。2009年6月,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在团省委书记陈昌旭陪同下参观了豫章书院。

2008年5月,乌当区旅游局、团区委授予豫章书院“乌当区青年生态文明经营户示范点”称号;2008年8月,贵阳市纪委授予豫章书院“国学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称号;2008年10月,团省委授予豫章书院“春晖行动文化宣传基地”和“春晖行动示范基地”称号;省委宣传部授予豫章书院“农民文化家园建设点”称号;2008年12月,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豫章书院“生态文明创建示范点”称号。2008年12月2日,第九届贵州省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揭晓,豫章书院院长罗国淮被评为杰出青年。

写于 2011 年6月,载《贵阳地名故事》第4辑、《贵阳宣传》2011年第11期


书名:《贵阳地名故事4》
编纂者:谢红生主编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9月
ISBN:978-7-221-10521-9

羊昌、朱昌、隆昌等地名由来杂谈

涂光禄

贵阳郊区有羊昌、朱昌、隆昌等地名,这类地名原来应该是羊场、猪场、龙场。只不过贵阳话有把双音节名词的第二个字(音节)变读为阴平的语音规则,例子举不胜举,如:娃娃、盘盘、钵钵、盒盒、索索、雀雀、角角、脚脚、夹夹、刷刷、戳戳、头发、眉毛、喉咙、牙齿、指甲、婆娘、裁缝、荠荸、茶叶、核桃、毛栗、杨梅、葡萄、花红、高粱、衣裳、白杨、疙瘩、毛虫、蛤蟆(读为“克妈”)……因此,羊场、猪场、龙场等就读成了羊昌、猪昌、龙昌,后来用文字书写,可能不了解原义,或嫌原字鄙俗不雅,就成了羊昌、朱昌、隆昌。查贵阳和贵州其他地方,有写成“珠藏”(猪场)、流长(牛场)、基长(鸡场)的,等等。这是方言语音和文字记录方面的问题。

羊昌(羊场)、朱昌(猪场)、隆昌(龙场)这类地名,是贵阳乃至贵州中西部、云南东北部乡镇地名的一大特点,属于所谓“十二兽(生肖)”地名,这与这片地区的民族历史文化有直接关系。

“十二兽”地名在贵州通名为“场”,在贵州威宁和云南称为“街”或“街子”,来源于集市贸易。贵州方言称到集市上去进行交易、卖东西叫“赶场”。追溯原本,“赶场”的周期曾经定为十二天,即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的顺序来记日,例如鼠日(子日)所赶的集市就称为鼠场,牛日(丑日)就到牛场赶集……以此类推,十二天一轮回,称为“赶转转场”。

十二兽集市名的留存、流传以及书写形式,与人们语言心理是紧密相关的。十二兽中的“虎”,出于敬畏,大都改称“猫场”,“蛇”出于憎恶,更多因“蛇”与“折本”的“折”同音,该轮集市大多废弃,或改名为“顺场”“条子场”等。“兔场”也很少,因为在贵州方言中,“兔”表示吝啬和小心眼等,有贬义。其他能“雅化”的,则尽可能改写。因此,“猪场"写作“珠场、珠藏、朱场”,“羊场”写作“洋场、阳场、羊昌”,把“狗场”写作“耇场”,把“猴场”写作“侯场”。当然还有直接用地支名来指称某个场的,如称“鼠场”为“子场”。

十二兽地名的起源,不完全属于汉族文化范畴,汉族历史上只用十二兽(生肖)来纪年,并不纪日,广大中原地区,没有出现十二兽的地名。十二兽地名大多出现在云南东北部和贵州中西部一带,这里是彝族聚居或彝族与汉族、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彝族在历史上长期是这一地区的统治民族,建立过强大的地方政权,明清时期贵州、云南的土司制度是以彝族的地方政权为依托的。彝族使用的是“十二兽历法”,十二天一轮,三轮三十六天为一月,十月为一年,五天过年,正好三百六十五天。明代开始,汉族移民大规模进入贵州、云南,汉族移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与当地土著民族发生密切的经济交往,集市商品贸易开始兴旺。商品交换需要在地域上循环流通,地点不能太固定,需要赶“转转场”,而且要有规律的日期轮回,彝族的十二兽纪日也符合汉族传统的十二生肖纪年方式,为双方认同接受。可以说,“十二兽地名”的出现,是明代汉族移民和彝族及其他民族经济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随着社会经济、商品交易的发展,加之明末清初彝族政权几次与中央政权争斗“造反”失败,清雍正的“改土归流”以后,彝族在贵州中西部地区的政治影响逐渐消退,“十二兽历”为规范的集市日期逐步被打破,人们顺应商品交易自然法则,不再按十二天一个轮回的规定赶“转转场”。有的十天一场,甚至两场;有的七天一场,有的“场”兴盛,有的“场”衰落;但“十二兽(生肖)”地名却存留下来。

追溯“十二兽(生肖)”历法的起源,有关方面的学者从宏观的视野考证,分为本土起源说和外来影响说两大派。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十二兽历”为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首创,并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扩散,向西传至埃及、希腊;向东流传到波斯、印度、中国。看来,“羊昌”“朱昌”“隆昌”的名称,不仅是明清时期贵州云南彝汉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隐约可见上古人类东西方文化交往传播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