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古镇相关数字地方资源库

书名:《寻·城迹:贵阳建筑与贵阳人文》

编者:贵阳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F

ISBN:978-7-5658-2061-8

漫话青岩

每当漫步在青岩小镇石板铺就的街道上,看着街道两旁一排排浑然古朴的民居,居民们悠然自得地忙碌着自己的营生,一种“淡泊而安定”的生活氛围簇拥着你,头脑中闪现的是“大隐隐于市”的生活表征。古代“文人”常常在人世受挫之后,或结庐名山,或独钓寒江,那毕竟要带来基本生活上的许多麻烦,隐居的最佳方式即“大隐隐于市”,躲在青岩小镇这样的平民百姓的常态生活里,那不是更为直接更为真切吗?因为与显赫对立的是常态,与尔虞我诈的官场对立的是诚恳踏实的平民,小镇街市间的生活不必刻意地追求什么,可以把日子过得踏踏实实,让自己的生命安置于既清静又方便的角落,充分享受大自然的馈赠,难道这不是“隐居”的最高形态?当然“文人们”作何想,不得而知,这自然是本人心目中的青岩小镇。

在省城贵阳近郊有这样一座令人流连忘返的小镇,首先得衷心感谢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这位令毛泽东一生都十分佩服的皇帝的确气度非凡,眼光独到,他在南京登基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贵州,虽然那时的贵州还是周边几省的“边角废料”,不成形,但朱皇帝却认为贵州是“宝地”,具有非常的战略意义,于是在贵州建省之前,即实行卫所屯田制,卫下设千户所,千户所下以百户所为单位设屯堡,屯堡之下设哨、铺。故今之青岩镇即明洪武(朱元璋年号)二十四年(1391)所设的青岩堡,为贵州前卫所辖。明天启四年(1624),青岩守备班麟贵在青岩堡不远处建青岩城(今青岩小镇),青岩城地处交通要道,很快就成了贵阳城外八大集市之一,是贵阳重要的粮食集散地。青岩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建城以来,居民迁徙不断,文化多元,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尤为突出的是汉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汇聚在此,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宗教文化相容于斯,共生共长,和而不同。明、清两代先后建立的龙泉寺、斗姆阁、慈云寺、万寿宫、寿佛寺、文昌阁、天主教大修院等,至今仍享有盛名,成为游人在青岩必看之地,也构成了青岩历史文化名镇的主要元素。

其实更能吸引人们眼球的是青岩的民居,数百年间,一路走来,虽经风雨飘摇,却能踏踏实实成排成行地立在那儿,无不透露出古朴幽雅,镇上仅有南北两条主要街道,却布满许许多多弯弯曲曲的巷道,“大街小巷”的路面均以石板铺就,如果雨中漫步在小巷里,你必定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幽怨的姑娘。而今城墙已经很少见了,但在青岩你不但能看到当年建城时修造的高大整齐的城墙,还能看到许多形态多姿的石垣墙,多用片毛石或鹅卵石垒砌而成,中部形成“人”字形,亦称“鱼骨形”。“鱼”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是富裕的象征,而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则被视为生殖崇拜的对象。同样一个吉祥物,能做出不同的解释,正是青岩形成的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

青岩民居在建筑装饰上极具特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镇上大街小巷的人家多有朝门(亦称垂花门),一般都有门罩,悬山顶,上盖小青瓦,檐口下的挑檐枋制成象鼻形,“象鼻”下方横垫蝴蝶形托座,造成“福相”。朝门柱础,多雕成瓜形,下部雕刻成莲形,“瓜”寓意“多子多孙”,“莲花”寓意“一品清廉”。朝门上的门簪,民间称“打门锤”,外侧多刻乾卦、坤卦、牡丹、葵花等吉祥图案,主要是辟邪。进了朝门,必然要进堂屋门,登堂入室是也。堂屋门亦叫大门,一般大门外侧加建腰门,既可防止畜禽入室,又不影响室内通风采光。腰门拉手大都制成葫芦形、石榴形。葫芦、石榴籽多,意为“多子多孙”,葫芦又为“福”“禄”的替身。石榴形似瓶子,意为“进出平安”。大门的门簪或刻太极、八卦,或刻牡丹、葵花,或刻福寿字。太极、八卦是派生万物之本源,以太极、八卦为装饰,能收“一本万利”之效。牡丹象征富贵,葵花象征多子。有的人家,在门楣上钉扇形木匾,意为“和善之家”“为善最乐”。

镇上的人家小本经营的较多,临街的店铺一面都有两重檐,即在前檐之下加建一层披檐,叫“二道厦”或“眉毛厦”,“眉毛”之下便是“眼睛”,即窗户,窗户之下是柜台,柜台多用石板垒砌,这极具当地特点。“眉毛厦”具有装饰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可为顾客遮挡风雨烈日,也为主人家保护“眼睛”。

镇上的房屋并不高大,屋檐也低矮,看上去,敦厚朴实,就连镇上“第一家”——赵家的“状元府第”亦是平平实实地立在那里,与普通人家没有两样,并无夸张炫耀之意味。这可称贵州第一家,为我们增辉无限的人家。

清光绪十二年(1886),镇上的赵以炯[字仲莹,赵国澍次子,生于咸丰七年(1857)],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获丙戌科殿试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出身,成为贵州云南两省“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的第一人,历任翰林院编修、四川乡试副考官、提督广西学政、顺天会考同考官等职。光绪二十六年(1900),赵以炯因母丧丁忧回籍,守孝三年后返京,不久告归还乡,在贵阳学古书院任主讲,光绪三十三年(1906)卒于镇上,并葬于青岩的摆早村状元坡。而今镇上的“状元府”就是赵以炯青少年时代生活居住的地方,坐南朝北,两进四合院,均为一正两厢的布局,大门开于院落东北角,为雕刻的垂花门。镇上还有一去处赵公专祠,是为状元赵以炯的父亲赵国澍所建的。赵国澍,字畏三,又作尉三,由于对抗“咸同之乱”时,办团练,整修青岩城,“功绩卓著”,深受贵州提督田兴恕的赏识,将赵国澍提升为全黔团务总办,并将贵阳东门外的九华宫改作赵国澍的全黔团务总办衙门,后来又在田兴恕的支持下,处死了几名天主教徒,并捣毁青岩姚家关天主堂大修院,这就是发生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这着实让国人在外国列强面前扬了一回眉,吐了一口气。后人为了纪念赵国澍,为他修建了专祠,永享供奉。镇上还有一奇观,即石牌坊,原有8座,现仅存3座,其中堪称精品的是位于镇上定广门内的“赵理伦百岁坊”。赵理伦即赵国澍的祖父,状元赵以炯的曾祖父。赵理伦“寿享春光”,活至上寿102岁,根据清政府的“引年制度”,于道光二十三(1843)奉旨修建“百岁坊”。170余年过去了,而今“赵理伦百岁坊”仍毫发无损地矗立在那里,令观者惊叹不已。赵氏一门不愧为镇上的大家、第一家。赵以炯兄弟三人,以炯状元及策,其兄其弟亦考中进士,镇上的文化底蕴可见一斑。

镇上除了古色古香的民居而外,还有九寺、八庙、五阁、三洞、二祠、一宫、一院、天主教堂等,抗日战争时期,青岩接纳过一批名人,如数学大家苏步青曾在镇上的一山洞里讲“微分几何”,周恩来、邓颖超、李克农等的亲属曾在镇上居住过。总之,可供浏览观赏之地实在很多。不过“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青岩”同样令人着迷。玫瑰糖、双花醋、刺梨酒、泡豆腐等,都是当地的特产,可谓价廉物美。卤猪蹄可称青岩一绝,色香味形俱佳,酥软松烂,入口即化。而镇上不叫卤猪蹄,管它叫“状元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之大幸。“金榜题”即“状元题(蹄)”这道出自赵状元邻居之手的卤猪蹄被镇上的人们赋予了文化的内涵,难怪食客如云。

天地苍茫,岁月悠悠,数百年的寒来暑往,日升日落,早已把青岩小镇酿成了一坛陈年老酒,开坛即香,越喝越有味。如果你真有归隐情结的话,那就去青岩小镇吧。

书名:《寻·城迹——走进爽爽的贵阳·惬意的天堂(探秘贵阳地名)》

编者:韦鸿宁主编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1-12534-7

青岩古镇

弘彰

青岩古镇,也有人叫它石头城。因为小镇依山而建,里面的道路到建筑物的墙体甚至屋顶,无不取材于本地所产之青石,层层叠叠,严实细密中显露着蓝灰的本色,在葱茏的绿色植被掩映中给人一种稳妥、安宁的印象。因此,青岩的名字是写实的,一个关乎色彩,一个关乎材质。

青岩的历史很长,明洪武十年(1378年),明朝廷在青岩设军屯堡,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青岩一直是作为军事要塞存在的,其后数百年,经多次修筑扩建,土城垣改为石砌城墙,街巷也用石铺砌,四周城墙则用巨石筑于悬崖上,之后再设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其中,南门仍然幸存。

南门又称为定广门。定广门城楼高14米,城墙高7米,宽4米,体量高大巍峨,加上连绵的城墙坚实如铁,数百年间也成功地抵御了多次武力入侵,尤其太平天国时,所向披靡的翼王石达开,在攻陷广顺后,分兵攻青岩,竟围城历时半年不破,可见青岩的坚牢程度。

当然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当时守城的功臣赵国澍。赵国澍于青岩可谓居功至伟,早年青岩匪患,是他弃文从武,用自家的钱财组织民团,而后筑青岩城墙,平定一方的。除了抵挡太平军,赵国澍还参加了追剿灯花教何得胜部,在之后的战役中不幸阵亡。清廷追封他为太常寺卿,赏骑都尉,准世袭。并降旨建赵公专祠。有意思的是,赵家的风光才刚刚拉开大幕:光绪十二年(1886年),赵国澍的儿子赵以炯在丙戌科中进士,殿试一甲第一名,即状元及第,大魁天下,他也是云贵两省自科举以来“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的第一人。以炯的几个弟弟,以炳中经魁,以焕、以煃都中了进士,在科举时代可谓光宗耀祖,辉煌一时。他们的母亲赵三太也因此被朝廷封为“一品诰命夫人”。

此外,周起渭、周钟瑄、平刚等也是出自青岩,而声名远播,甚至影响一方的文化名人。

青岩的魅力还因为它有容乃大的气度,各种文化、宗教竟在数百年的发展中互不干扰、平等共处。青岩可能是真正实现“三教并存”的地方,这里有佛教的庙宇,又有天主教和基督教教堂。初一、十五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周日礼拜的唱经声也是余音绕梁。据统计,青岩有九寺、八庙,天主教、基督教教堂各一。其他还有五阁、三洞、二祠、一宫、一院等共37处文化遗址,其中又以原有8座现存3座的石牌坊尤为醒目。它们分别是北门外的“赵彩章百岁坊”、南门内的“赵伦理百岁坊”和靠近定广门的“周王氏媳妇刘氏节孝坊”,而其中又以节孝坊的建造最为大气。节孝坊的正中横梁上刻有空雕“二龙抢宝”“五龙图”,雕刻十分精美,上方甚至还镶嵌着圣旨立匾。

颇有意味的是,青岩的基督教堂就在节孝坊对面,两者以对峙的姿态已经屹立了一百多年,这种貌似意外的冲突,其实又在合情合理地融合,让人不得不对青岩海阔天空般的包容力而赞叹。

最后要隆重推荐的是产自青岩的美食,像豆腐果、泡豆腐、豆腐皮、状元蹄、状元膀、鸡辣角等特产,营养丰富、食法多样,是青岩著名的小吃。还有几样是青岩独有的,别处再无。比如:玫瑰糖,香甜可口,系平正宽家于1874年首创生产传承至今。青岩双花醋也有百岁高龄,因其醋液浓稠持碗,色如酱油黑中带红,酸味适中,回味悠长,深得一些“老贵阳”们的偏爱。

书名:《寻城迹:贵阳好滋味》

编者:《寻城迹》编委会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1-13480-6

青岩豆腐:吃不尽的豆腐花样

谢挺

一位外省朋友曾感叹:“贵州人真是喜欢吃豆腐!”

当然,这只是句玩笑,语带双关,既有调侃,也有写实——调侃是因为“吃豆腐”是全国通用的占便宜的同义词,而写实,则因为朋友刚刚品尝了不少贵州的地方小吃,其中就有各种豆腐,可谓琳琅满目,精彩纷呈。

朋友说的没错,贵州的豆腐制品实在种类太多,数不甚数,不仅很多地区有自己的代表,比如习水的黑豆花、遵义的豆花面、大方的烤豆腐都是叫得响的美食,而且有的,一个名目下就含有不同的种类,比如青岩豆腐,如果狭义一点,或者在特定的区域,指的只是在街边偶遇的某个摊贩出售的豆腐块,小摊贩通常一根扁担,一头挑着炭火,一头挑着豆腐及配料,外加两只小方凳,然后他们走街串巷,差不多可以把服务一直送到别人的床头。

这其实就是一种极普通的烤豆腐,因为豆腐多产自青岩,故以青岩命名。青岩豆腐绵软富于韧性,烤好后豆腐撕开,里面的一团白汽带着豆香散开,那纹理竟有几分与鸡肉丝相似——笔者曾到青岩的豆腐坊参观,据豆腐坊主介绍,这里的豆腐除了对黄豆的要求外,还有一个决定性影响就是水质,只有他们这里的水才能做出纯正品味的青岩豆腐!这么说好像有些像酒与水的关系。

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真的切实,但卖烤豆腐的都把自己的豆腐说成青岩的倒是真的,仿佛不如此不足以保证质量和吸引力。

这种青岩烤豆腐多半是“渥”过的,经过一定时间的放置,豆腐发酵后会增加一种特别的气味——还不到“臭”,只是有味道,这时刚刚好——靠老天爷完成第一步粗加工。也就说,我们通常吃到的青岩豆腐都不是“新鲜”的,这一点摊主比我们更清楚,“渥”过的豆腐更受欢迎,所以摊主渐渐只带“渥”过的豆腐上路。

这种青岩豆腐经过炭火的烘烤,表皮呈暗黄色,比烤前略显收缩,但这种紧凑可以保证好的嚼头,这样的一块豆腐,用手撕开后,再醮上辣椒面,就可以算滋味齐全了,可以放进嘴里,开始大快朵颐地享受。

自然,这种豆腐还可以上餐桌,通常只需用青椒丝一汇,就是一道朴素、自然、美味的菜肴。

如果有兴趣,我们掉过头去,在青岩豆腐制作的源头还会发现,即使同一种材质,在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方式,也能产生不同的豆腐制品。比如黄豆研磨,煮浆后,再经过除渣(听豆腐坊的老板说这是他们的窍诀,很多作坊为了追求数量,不除渣,所以口感欠佳),成型的豆腐在切割的过程,就有了不同的命运:有些切得小,就是我们容易吃到的烤豆腐;而切得巴掌大的,烘干后,呈黑色,又称为“脚底板”,它们再放进堆满遂石的大铁锅中炒制,“脚底板”会迅速膨胀,最后涨大好几倍,变成通体轻、厚,颜色也呈现出金黄——这就是很多贵阳人都喜欢的“泡豆腐”。泡豆腐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孔穴,在炒制时会吸满菜汁,你咀嚼时,在口腔中炸开——笔者也喜欢“泡豆腐”,因此头一回去青岩参观豆腐坊,唯一带走的,就是几大包这种黄灿灿的“泡豆腐”,足足吃到第二年过年,唯一遗憾的是,“泡豆腐”不宜久置,尤其梅雨天,容易吸附其他物品的气味。因此时间稍久,味道就变不纯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