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寻·城迹:贵阳建筑与贵阳人文》
编者:贵阳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8-2061-8
王阳明与阳明洞、阳明祠
(修文阳明洞)
洞,在山国贵州,极其平常,随处可见。然而有那么一个洞却非同寻常,因为洞里曾住过一位非同寻常的人。
洞在何处?人为何人?洞,是平凡普通的洞,于修文县城东隅龙场山上,叫阳明洞;人是十分了得的人,是500年前浙江余姚人,叫王阳明。洞因人而名扬天下,人依洞而悟道授业,千古不朽。500年后,又一位浙江余姚人余秋雨说:“倘若把中国历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学家的名单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阳明(守仁)的名字,由于他的哲学思想高超、警策、简明,又由于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奇特、宏富,他在中国文化领域的知名度是其他许多哲学家们无法比拟的。”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因曾在家乡的阳明洞里读书讲学,故自号“阳明子”。死后被明朝廷追封为新建侯,谥号“文成”,世称“阳明先生”。年轻时的王阳明,满腹经纶,血气方刚,踌躇满志,考中进士之后,30多岁就当了朝廷的兵部主事。明正德元年(1506),因为同僚戴铣、薄彦徽等21人蒙冤入狱,王阳明当即上书援救,请求朝廷“宽恕赦免直言规劝的官员,罢免除掉弄权作恶的奸宦”,这不仅开罪于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刘瑾,而且触怒了当朝皇帝。于是被廷杖四十大板,并关进监狱一个多月。然后当朝皇帝御笔一画,笔尖遥指的是西南边陲的蛮荒之地,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驿做驿丞,由朝廷二品京官变成了驿站上管接待和信函传递的犯官。贵州龙场驿即今修文县城,为明初贵州四大土司之一的水西安氏奢香夫人建“龙场九驿”中的第一个驿站。出狱后的王阳明从京城出发,过江西,越湖广,躲过宦官刘瑾的追杀,翻山越岭,历尽艰辛,于明正德三年(1508)春到达龙场驿。这一路走来,十分狼狈,面黄肌瘦,失魂落魄,再加上初来乍到,人地两生不说,还语言不通(当时的龙场驿主要是苗、僚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竟连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都找不到。这还能活下去吗?然而王阳明是中国文人,是正统的中国文人,他胸中藏着的是这样一些校样:周文王被拘困而演《周易》,孔子遭厄运而作《春秋》,司马迁受腐刑而写《史记》,屈原被放逐乃赋《离骚》。他不但要活下去,还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他同随从在驿站南面找到一个天然溶洞,便在那里暂且栖身,随即又在洞侧搭了间草屋居住。灾难也给了他一份难得的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大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他在洞中研读《易经》,在他的《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一诗中描述了当时的状况,并把洞命名为“玩易窝”,满怀激情地写了一篇《玩易窝记》,他写道:“阳明子之居夷也,穴山麓之窝而读《易》其间。”至今洞中还能看到王阳明端正静坐的石墩。在这里王阳明还写下了千古名文《瘗旅文》。明万历年间,贵州宣慰使安国亨在玩易窝洞内上方题刻“阳明玩易窝”,并赋七绝一首:“夷居游寻古洞宜,先贤曾此动遐思。云深长护当年碣,犹似先生玩易时。”这是王阳明离开玩易窝20多年后的事。
后来,王阳明又发现龙场驿东隅的龙场山上有一洞,生得更是奇特别致,洞口呈正方形,洞前后三通,洞中有洞,钟乳奇石丛生,并且宽敞明朗,空气畅通,比玩易窝洞要好得多,于是又从南面山洞搬到东面的山洞居住,当时叫“东洞”。这里勾起了王阳明浓浓的思乡之情,他将此洞当作他家乡的阳明洞,把此地看作他的第二故乡,赋诗《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首,在洞中,王阳明除了继续研读《易经》,还对当时在思想界占主导地位的“程朱理学”进行梳理,深入研究,特别是对程朱理学中的“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理论进行批判,吸取其合理的内核,树立自己新的观点。在洞中,王阳明终日端居默坐,朝夕冥思苦想,忽然在一天夜里终于彻悟了“格物致知”的宗旨,明白了“心即理”,产生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新哲学思想。这就是被后人推崇备至的“龙场悟道”。他的这一思想,500年来不但照耀了中国一代代的文化人,而且还深深地影响了东亚、东南亚地区的诸多国家,特别是日本,更是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王阳明没有想到的。
在“悟道”的同时,王阳明在洞旁创建“龙场书院”,聚徒讲学,传道授业。这在当时的南蛮荒野的龙场,属破天荒的壮举,这不但感动了当地百姓,更是感动了这一方土地的主宰——贵州宣慰使水西土司安贵荣,这彝族大首领以本民族的最高礼遇待见王阳明,为王阳明送来金帛、鞍马、肉食和柴炭鸡鹅等,王阳明仅“敬受米二石,柴炭鸡鹅悉受如来数”(王阳明《与安宣慰书》),王阳明同安贵荣从此结下深厚的友谊。王阳明受安贵荣之托写了《象祠记》一文。当时的各族百姓主动为王阳明在阳明洞旁建起了好几座茅屋,作为王阳明的居所和讲学会客之用。王阳明为此兴奋不已,为几间茅屋命名、题额、作诗、作记,还亲手种植两株柏树,为永志不忘之标志。如今在洞外石级道旁所见到的那两株三人合抱高大挺拔、虬结苍秀的古柏树即是。它俩静静地立在那里,默默无闻,却见证了500年来的风风雨雨,云起云落。后人将这两株柏树命名为“文成柏”,这无疑是对王阳明的缅怀和崇敬。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主要看看谁在那里,一向沉寂荒凉的东洞因王阳明的到来而变得不同凡响,当地百姓帮助建造的几间茅屋,通过王阳明的点化,无不情趣盎然,充满诗情画意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有点石成金的意味。
人们首先看到那栋的茅屋,是王阳明的居室和书斋,他题额“何陋轩”,并为此而作《何陋轩记》。地处西南蛮荒之隅的小茅屋能不简陋吗?但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他要让历史和后人知道他是君子,是流淌着中国正统文人血液的谦谦君子。现在所见的“何陋轩”为清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四周带廊。轩内墙壁上嵌有清道光年间地方官员书录王阳明诗文碑刻十四通。
走过“何陋轩”,会看见一组四合院,由正殿、东西两厢和元气亭组成,“王文成公祠”是人后祭祀王阳明的殿堂。这应该是当年王阳明创建的“龙场书院”的旧址,是阳明洞的主要建筑。自明嘉靖三十年(1551),巡按贵州监察御史赵锦始建阳明祠,题额“龙场书院”,至民国十二年(1923)都不断地修缮扩建,逐渐形成现在所见的规制,其中亦有大量的碑刻、楹联等。这个四合院还接纳过一位中国现代史上重量级的历史人物——张学良。1940年,张学良从湖南凤凰山被转移至阳明洞幽禁,住的就是四合院的东厢房,而今已作为张学良生平事迹图片陈列室。
这里还有两座显眼的建筑,即君子亭和宾阳堂。君子亭位于龙场山顶,是当年王阳明弹琴讴歌的地方,因亭四周多竹,便以竹有君子的“德、操、时、容”四德将亭命名为“君子亭”。王阳明作《君子亭记》一文以颂之。现所见的君子亭为清代光绪年间的建筑。宾阳堂为王阳明当年建龙场书院的建筑之一,是书院迎宾待客之所,堂名取自《尧典》“寅宾出日”之意。王阳明作《宾阳堂记》一文以记之。现庭院中立有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贵州粮储道孙起端书录的《宾阳堂记》石碑一通。
王阳明在龙场创办龙场书院,收徒讲学的事很快就传到省城贵阳,时任提学副使的毛科恰巧与王阳明是同乡,亦是浙江余姚人,早闻王阳明大名,深为佩服,极盼与王阳明论学。于是,毛科同其继任席书于明正德四年(1509),也是王阳明达到龙场驿的第二年,礼聘王阳明到贵阳讲学,主讲文明书院(旧地在原市政府院内),首次宣讲“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龙场悟道,贵阳传道”,王学从此传遍天下。王阳明在贵阳的一年零十个月,论道、讲学、游览、赋诗作文,他游南庵(今翠微园)、来仙洞(仙人洞)、太慈桥、头桥、二桥和三桥等名胜古迹,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他以咏诗的方式讲学(创新教学模式),故其弟子陈文学、汤伯元、叶梧等都善于作诗。王阳明的诗歌在贵阳广为流传,因他是浙江人,语言是典型的“吴越软语”,故当时街头巷尾“歌声霭霭如越音”,后来王阳明将此时所写的数十首诗集成了《王阳明居夷诗》。清人所编的《古文观止》,王阳明写于此时的文章就有两篇被收入,即《瘗旅文》和为土司安贵荣所著的《象祠记》。
时间增益了王阳明的魅力,他死后,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官员、专家、学者,无不带着崇敬之情来寻觅瞻仰他在龙场驿、贵阳的遗迹。特别是那些重蹈王阳明覆辙的贬官、犯官,在贬途中,一想到王阳明,心情立马就会平适了许多。王阳明离开贵州后,刘瑾等宦官已被除掉,王阳明重新被朝廷起用,并加官进爵,最后封侯,是一个十分圆满的结局。这也是中国文人最理想的结局。这些,可以从玩易窝、阳明洞、阳明祠的摩崖碑刻得到证实。如摩崖石刻,仅阳明洞就有40多幅(通),从明万历年间的贵州宣慰使安国亨,到清道光年间的云贵总督贺长龄,再到民国年间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尤其蒋介石曾先后三次拜谒阳明洞,题刻“知行合一”于君子亭下的石壁上,并终生喜读王阳明的书。还有张学良,被囚于阳明洞,他的感受会怎样呢?同是天涯沦落人,他还不如王阳明自由,他在一首诗中写道“龙场愿学王阳明,权把贵州作荆州”,意味何其深长。
书名:《寻·城迹——走进爽爽的贵阳·惬意的天堂(探秘贵阳地名)》
编者:韦鸿宁主编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1-12534-7
修文城的故事(修文阳明洞)
李蒙
贵阳市所辖的修文,位于黔中,在六百余年前朱元璋建明初期,正是水西巾帼英杰袭贵州宣慰司职的奢香夫人所开拓龙场九驿的首站龙场驿。现今修文县的城关镇,也复其历史的旧名,称龙场镇。龙场闻名于世,却又得于明朝立国后百余年贬谪到龙场,被誉为“吾黔学祖”“黔中文化的先声”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先生。阳明心学体系的建立和传播,正是有赖于龙场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所以学术界公认其“龙场悟道”和“龙岗播道”。
正德三年(1508年),时为兵部职方立事的王阳明,身处宦官和官僚集团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坚持正义,抗争营救遭宦官集团迫害的御史戴铣、薄彦辉等二十余人,为宦官头子刘瑾所不容,于是被捕入狱,遭廷杖四十后,遣发至龙场充驿臣。阳明先生处万山丛中的瘴疠之区,一切得失荣辱,皆置之度外,乃凿石廓即今之龙岗山东洞以居,尝思昔圣人之教,“中夜忽悟格物致知之旨”,乃默记《五经》之言以证,尽皆吻合,于是著《五经臆说》。并对驿中少数民族因俗导化,于是当地民众致为欣喜,争相伐木以居,并构筑龙岗书院,招收“诸夷子弟”,训诲其中。除将《五经臆说》作教材外,还亲作《教条示龙场诸生》《龙场生问答》和许多诗歌、文章,并重刻宋代名臣谢枋得的《文章轨范》以示诸生。同时教以“知行合一”学说。远近闻名者日增,负笈来学者云集,弦诵之声不绝于耳。
明崇祯三年(1630年),朝廷于龙场之地置敷勇卫,统周边修文等四千户所。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清政府以卫及所领四千户所地设置修文县,属贵阳府。至于龙岗书院,在阳明先生去黔后,渐有毁圯。至清曾又迁建龙岗书院。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知县宋铎与邑绅喻彦圣于龙岗山东洞原书院地捐建阳明祠,计屋宇十六间及围墙甬壁。进祠山门及题额“阳明洞”亦焕然一新。清嘉庆、道光年间又不断增修。咸丰、同治年间阳明祠虽频遭兵燹战火,但官绅民众仍竭力修复,阳明遗教弦诵之声仍不绝于耳。光绪十一年(1885年),贵州学政杨文莹专题“读书立志”匾以勉励诸生。光绪二十年(1894年),修文知县李崇峻又题“阳明学舍”悬于讲堂,以不忘先师遗教。
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来到贵州,曾亲到修文龙岗山阳明祠拜谒,并亲题“知行合一”,刻于君子亭畔的岩壁之上。是时“西安事变”的首事者张学良将军也曾被软禁于此,无疑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历史的话题和记忆。1983年,修文县政府决定拨款重建阳明祠,不仅复其旧貌,后又陆续新辟了阳明园,新塑阳明先生及其弟子的塑像,重镌翰墨碑廊,重修“龙岗书院”匾额,新辟阳明大道,雄奇灵秀的“王学圣地”石枋横列其上。致使其成为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和文化旅游胜地。
书名:《贵阳文物史话》
编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阳市委员会主编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ISBN:978-7-5085-4518-9
古建风韵丨阳明洞和阳明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时间/2006年5月
年代/明至清 地址/贵阳市云岩区、修文县
[阳明洞] 明正德三年(1508年)的春天,一位谪贬的京官来到贵州贵阳以北40公里的龙场(今修文龙场镇)时,曾居住在修文县龙场镇龙岗山(又名栖霞山)半山腰的一天然洞穴里,山洞名“东洞”。洞内宽敞,洞深约20米,高约3米,宽约5米,可容百余人。前洞后洞相通,山间竹木葱翠。这位京官就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他居住过的“东洞”,被他改称为“阳明小洞天”,也就是今天修文的“阳明洞”。
王阳明刚到龙场时,先是住在小孤山下一个小岩石洞里,自名“玩意窝”,开始了他最初的悟道。后来,在附近的山上发现一孔较大的洞穴(即东洞),便移居于此,欣然写下《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五言诗一组。当地乡民同情王阳明的遭遇,帮助他在阳明洞的上方山半腰处盖起茅屋,作居室与书斋。王阳明为它取名“何陋轩”,意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并写下著名的《何陋轩记》。阳明洞附近还有一座六角重檐攒尖式样的君子亭,也是当地人为王阳明所建。
阳明洞是王阳明悟道及讲学的重要场所,是王学思想的荫生地和传播地,“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思想由此而产生,此即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阳明洞素有“王学圣地”之誉。王阳明逝世22年后的嘉靖三十年(1551年),人们在龙岗山当年王阳明所创办并亲自讲学的龙冈书院旧址上,建起了四合院建筑式样的王文成公祠,祠内供奉王阳明铜像,里面嵌有王阳明《龙冈漫兴》等诗碑。
阳明洞内外有很多题咏,洞口崖上有彝族土司、明代贵州宣慰使安国亨题写的“阳明先生遗爱处”;洞中镌刻有明、清、民国历代官员及名人所书摩崖40多幅。
玩易窝、何陋轩、君子亭、王文成公祠等建筑,因风雨侵蚀,早已没了原有的风貌,后历代地方官员都有修复。
玩易窝,是王阳明刚到龙场时居住的一个小山洞,洞深8米,高约3米,宽约6米。现洞内摩崖多有剥蚀,只有万历十八年(1590年)贵州宣慰使安国亨题刻在左壁上的“阳明玩易窝”条幅和洞顶上的七绝“居夷游寻古洞宜,先贤曾此动遐思。云深长护当年碣,犹似先生玩易时。”依稀可辨。自嘉靖年间起,玩易窝即有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前来观瞻,并赋诗赞颂。清雍正年间,修文县教谕遵义王观访玩易窝,写有《访文成玩易窝》七言长诗;龙岗书院山长司炳煃写有七律《咏玩易窝》。民国贵州省议会议员雷超瀛咏《游玩易窝有感》:“岩穴生成小洞天,阳明玩易得真铨。忍看满地多荆棘,除却烟尘敢卸肩。”玩易窝东边有清秀挺拔的天马峰,南边有三足鼎峙的三角山,东南有魏然耸立的九层坡,坡前有陶家龙滩流水,终年不竭;近有芳塘,俗称“洗脚塘”,芳塘涌出的水可灌溉周围千亩良田。洞顶原建有六角凉亭,今已不存。
何陋轩,是王阳明居住在阳明洞时,当地少数民族帮助修建的一座茅屋,王阳明把它作为居室,还建起了书院。一些求学人士不断地集聚到书院,王阳明想起古时孔子准备到少数民族地区暂住,有人说“那里太简陋了”,而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怎能说很简陋呢。”为弘扬孔子精神,王阳明给刚建起的书院中一栋小屋,取名“何陋轩”,还写了《何陋轩记》。何陋轩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歇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面阔3间,进深1间,四周带廊。屋檐两端塑有龙形鸱吻,中间为宝顶。前檐下悬挂现代贵州著名书法家陈恒安补书的“何陋轩”木匾。轩内墙上嵌有根据拓片复制的清代所镌刻的碑刻14通,均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地方官员书录王阳明的诗文。其中贵州布政使罗绕典书录《何陋轩记》碑3通;贵州巡抚乔用迁书录《铭一首》碑6通,《玩易窝记》碑3通;云贵总督李星沅书录《王文成公文明洞诗》碑1通;修文知县许大纶撰书《阳明先生诗记碑序》碑1通。君子亭,位于龙岗山顶,现存建筑是清代光绪年间所建,为二重檐六角攒尖顶木结构建筑,底层带回廊。当时亭子周围生长着茂密的竹子,王阳明以竹子有君子的“德、操、时、容”四德,便取名为“君子亭”。一层是陈恒安书写的“君子亭”匾额,格扇门,汉文窗。回廊四周种植梅花,有竹林。亭侧山岩上,有清嘉庆年间贵州巡抚贺长龄所书王阳明的《君子亭记》碑刻。蒋介石曾在全面抗战期间两次来阳明洞,1946年第三次到阳明洞游览时,在君子亭下的石壁上留有“知行合一”摩崖石刻。
王文成公祠,是阳明洞的主要建筑。四合院由正殿、东西两厢、元气亭组成,是在原龙岗书院旧址上修建的。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贵州监察御史赵锦等开始建阳明祠,提额“龙岗书院”。清乾隆十年(1745年),布政使陈德荣、学政邹一桂、知县王肯谷在原址上重建。之后知县张凤池又重建,浙江人张镛进行补修。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知县山东安邱人李一垣复修,并置祭田以为祭费。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改阳明祠为王文成公祠。光绪二十年(1894年),知县王锡祉重修享堂3间。1923年冬至次年秋邑人筹款,改建享堂3间,两厢各3间,元气亭3间,僧寮3间,形成四合院。“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曾被囚禁于王文成公祠右侧厢房。
宾阳堂,位于龙岗山西面,与大佛殿组成一个院落,为悬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建筑,面阔3间,进深1间,为格扇门,汉文窗,是龙岗书院的建筑之一。
王阳明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他为何会被发配到偏远荒凉的贵州龙场,这还要从他步入仕途说起。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考中进士,被派办理前威宁伯王越(著名将领)葬礼,回到朝廷后论述西北边境的急迫,以《八项事宜》上奏朝廷。不久任刑部主事。任职一年,奉命复审江北案件,将冤案一一平反。正当他将回京复命时,却疾病来袭,只好请假回浙江余姚老家养病。这期间,王阳明在绍兴阳明洞侧筑室养生、讲学,被人们称为“阳明先生”。从此“王阳明”这个名字,比他的本名王守仁更为人们所知。经过两年的静心修养,王阳明病愈回到京城,调任兵部主事。此时,一场让他始料未及的灾难即将临头。
弘治十八年(1505年),孝宗皇帝病故,15岁的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年号正德。正德皇帝身边的大太监刘瑾是一个极端凶残而又无比贪婪的人,他与其他7个太监被称为“八虎”。在刘瑾的诱导下,正德皇帝游宴无度,荒于朝政,朝廷原有的兴革举措全部停摆。面对危机,首辅(相当于宰相)刘健、次辅谢迁、顾命大臣李东阳多次上奏指陈弊端,规劝皇帝,但根本无用。接着,数十名官员先后上奏,要求诛杀刘瑾。皇帝非但不予理睬,还让刘瑾执掌管司礼监(主管皇帝文书、印玺、宫内礼仪),刘瑾等人执掌大权后便疯狂迫害正派官员,刘健、谢迁被迫辞职,户部尚书韩文被罢官。南京给事中戴铣,御史薄彦徽等21名言官,上疏弹劾宦官,请求挽留刘健、谢迁。刘瑾假皇帝之名,派锦衣卫到南京逮捕戴铣等人。面对刘瑾等人的淫威,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挺身而出,向皇帝上《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要求赦免南京给事中戴铣、四川道监察御史薄彦徽及刘健、谢迁等21名朝官,并要求朝廷惩办以刘瑾为首的宦官。
此举激怒了正德皇帝。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被廷杖40投入监狱,后被贬为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城)驿丞。他的一首诗叙说了当时的心境,大意是:在狱中整夜难眠,自己从一个心怀天下、专一修身的人一下跌落到黑暗的大牢,心生伤悲。
正德三年(1508年)春,一路历经苦难的王阳明到达贵州龙场驿。
王阳明在龙场著《五经臆说》,以新的观点重新审视孔孟之道、程朱理学;创立“心即理”“知行合一”新学,并萌发“致良知”的思想;建“龙岗书院”讲授心学,传习第一批弟子。《教条示龙场诸生》《龙场生回答》确立了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教育原则和方法,开启自由讲学之风。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聘请他到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讲“知行合一”。
正德五年(1510年),王阳明离开贵州后,任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王阳明一生著文甚多,有三篇被辑入《古文观止》作范文,其中《痤旅文》和《象祠记》在贵州所写,是具有重要文学和史学价值,传诵神州千古的文章。他在贵州的130诗作后来集为《居夷诗》。
王阳明在贵州的三年头,或悲、或喜、或苦、或乐的感受和生活,都渗透在他的诗文里,其一诗一文都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500多年前的贵州龙场,位于贵阳西北的万山丛荆之中,人烟稀少,偏僻闭塞,时常会有毒蛇猛兽出没,蛊毒瘴疠弥漫,杂居着彝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极其恶劣。龙场驿是明洪武年间贵州著名的女政治家奢香所建的“龙场九驿”的第一驿。王阳明由繁华的京城流落到龙场,没有栖身之处,又人地生疏,语言不通,心境自是孤独、寂寞和苦闷。
不久,王阳明在离驿站东一公里半的龙岗山寻得一处山洞,当地人称为“东洞”。东洞十分幽静,冬暖夏凉,洞厅还算宽敞。王阳明觉得这是上天对自己的眷顾。他想起家乡的“阳明洞”,于是将东洞改称“阳明小洞天”。王阳明带领两位仆人,用石块砌起灶台,在石台上垫上茅草当床,将洞内打扫干净,并点上火把熏跑野鼠。虽然没有充裕的粮食果腹,但在清泉旁,绿荫下清幽雅静的“阳明小洞天”,远离尘世的喧嚣,怡然自乐。王阳明作了三首诗,讲述当时的情景。录其一:“古洞闭荒僻,虚设疑相待。披莱历风磴,移居快幽垲。营炊就岩窦,放榻依石垒。穹窒旋薰塞,夷坎仍扫洒。卷帙漫堆列,樽壶动光彩。夷居信何陋,恬淡意方在。岂不桑梓怀,素位聊无悔。”
这首诗用白话解读是:“古洞掩蔽在荒僻的山间,仿佛是等待着我的到来。分开杂草沿着自然的石梯而上,欣然移居到这幽静干燥的洞穴。岩穴间就是做饭的厨房,依岩石就地搭起床榻。将野鼠出没的小洞一一堵塞,然后平整地面洒水清扫。书籍随意堆放洞中,擦拭一新的生活器皿透出光亮。居住在这里并不简陋,不慕名利是我的志向所在。我岂能不怀念故乡?只是要忠于现在的职守。”
在龙场驿站,王阳明主仆3人最大的困境是不时断粮。为了不受饥饿,他们开荒种地,躬耕自给。这一段经历,是王阳明一生最难忘的。由于开垦的荒地不能满足生活所需,王阳明又带着仆人开辟了一片园子,取名“西园”,种植蔬菜和药草等,并将山间的溪水引流到园子灌溉农作物。他利用在当地乡民那里学到的农耕技术,精心经营着这片土地。王阳明在劳作之余,常常会躲到“西园”浓密的树荫下读书和思索,“西园”伴随着王阳明度过了孤寂的龙场岁月。
王阳明不时还会上山采摘野菜,在西山采蕨时,想到奸佞窃据朝政,自己被流放到边远的荒凉龙场,思念故乡和亲人之情涌上心头,倍感凄楚。他借笔墨抒发内心的惆怅:“采蕨西山下,扳援陟崔嵬。游子望乡国,泪下心如摧。浮云塞长空,颓阳不可回。南归断舟楫,北望多风埃。已矣供子职,勿更贻亲哀。”
自知仕途无望,沉冤难申,万念俱灰的王阳明,在绝望中,经过与宣慰使安贵荣及当地淳朴善良的乡民的融洽相处,乡民为他筑起了新居,安贵荣对王阳明礼敬有加,派人送来马鞍、金帛、米粮等生活所需,为王阳明打柴挑水。王阳明认为自己因得罪朝廷被发配到龙场,惟有隐匿在高山深谷中来抵挡妖魔,这才是应该做的。他以被流放的人应守的规矩,不能劳驾守土官员操心为由,辞谢安贵荣的馈赠。
乡民的热心帮助,安贵荣的关心,使王阳明感到“良知”的可贵。他在阳明洞里玩味《易经》,心境由孤寂、烦躁转为安然,由悲哀转为喜悦,一种生机勃勃的情绪油然而生,得到了“悟道”的灵感,新的思想由此产生。
王阳明还经常以涧边的翠竹、岩上的青松与自己的遭遇结合,抒发出强烈的不畏困境和顽强生存的意志。这也是他日后在饱受排挤打击的严酷现实中还不断完善学说、建立宏伟功业的心理基础,也使他在日后的事业中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在当地少数民族的大力支持下,龙场建起了龙岗书院,王阳明聚徒讲学,书院的学子来自四面八方。贵州提学副使席书在给王阳明的信中说:“您是名重中外的人物,想跟您学习的人,虽然远隔千里之外,也会提起衣襟,背着书箱来拜您为师……”
在讲学中,王阳明与学生建立了友谊,他们投壶行令,杯酒交错。席书多次邀请王阳明到贵阳讲学,并将贵阳文明书院修葺一新,在给王阳明的另一信中说:“山城得此,不觉心目开霁,洒然一快”。王阳明为贵州主管教育官员的诚挚所感动,于正德四年(1509年)年初春寒料峭的时节,暂别了他亲手创办的龙岗书院,来到了百里之外的贵阳。
应邀在贵阳讲学论道之余,王阳明时常漫步在贵阳的街头巷尾、田野乡村之间,有感而发,留下了好些诗文。偶尔,他还会去观看民间的演出。有一次,他观看木偶戏,并写《观傀儡次韵》留世。木偶戏也称傀儡戏,是中国古老的剧种之一,始于汉代,兴盛于魏晋,但何时传入贵阳,史无明载。而王阳明的《观傀儡次韵》留世,可以明确至少在明代中叶,木偶戏就已传入贵阳。他的许多诗作也为今天考证贵阳历史文化提供了可贵的依据。
王阳明创办龙岗书院,始悟“格物致知”之道,在贵阳城内主讲文明书院,始论“知行合一”之说,他培养了众多的贵州弟子,开创了贵州一代学风。他培养的弟子叶悟、汤伯元等皆成为著名的诗人,他的再传弟子孙应鳌、马廷锡成为王学在贵州的发扬光大者。王阳明弟子继承和发展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阳明学派。自此以后,贵阳办起了阳明书院、正学书院、渔玑书院,在思南创办了为仁书院,在都匀创办南皋书院,在清平(今凯里)创办学孔书院和山甫书院,王阳明学说广为传播。
王阳明的心学不仅在中国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国际上也有着广泛的影响。今天,曾经荒芜的阳明洞周围,已建成规模宏大的集玩易窝、阳明小洞天、何陋轩、君子亭、龙岗书院、宾阳堂、摩崖石刻、王阳明及弟子群体塑像、王阳明纪念馆(阳明园)等为一体的“王学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