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寻·城迹:贵阳建筑与贵阳人文》
编者:贵阳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8-2061-8
王阳明与阳明洞、阳明祠
(贵阳阳明祠)
贵阳建祠供奉王阳明始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贵州巡按御史王杏创办阳明书院,建祠祀奉阳明先生,刊刻王阳明著作。过了8年,王门弟子蒋信创办正学书院,奉王阳明思想为“正学”。至清代,贵阳先后办起了贵山、正本、正习三书院。现在所见的阳明祠包括阳明祠、尹道真祠和扶风寺。清嘉庆十九年(1814)在贵阳城东扶风山麓始建阳明祠,左为扶风山寺,右为尹道真祠,形成了“两祠一寺”的格局。阳明祠与尹道真祠南北相对,自成院落。阳明祠由享堂、正气亭、桂花厅和碑廊组成。享堂上方是光绪七年(1881)线刻“阳明先生朝服像”,正中是王阳明汉白玉坐像。侧边为明穆宗皇帝追封王阳明为新建侯的敕书碑。碑廊的壁间嵌有王阳明书法石刻及明、清时文人雅士们题刻石碑数十方,是国内纪念王阳明石刻最集中最多的地方。
一晃500年过去了,明朝廷万万没有想到,当年发配南蛮的御批,却成了开启贵州民志的精灵。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还在激励着贵阳人的奋进,“龙场悟道,贵阳传道”,仍是贵阳人的骄傲。
书名:《贵阳文物史话》
编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阳市委员会主编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ISBN:978-7-5085-4518-9
[阳明祠] 王阳明先生祠(简称阳明祠),在云岩区扶风山麓扶风寺内东部,为祀明代著名学者王守仁的专祠。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明正德三年(1508年),他因忤宦官刘瑾谪贬为贵州龙场驿(今修文县)驿丞,驻黔三个年头,在龙场、贵阳等地讲学,传播知行合一学说,对贵州文化、教育影响很大。他卒后不久,其在黔弟子汤冔、叶梧、陈文学购得贵阳白云庵旧址为他建祠(贵州监察御史王杏有碑记)。清代,贵阳贵山、正本、正习三书院内,均建有阳明祠。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贵州巡抚庆保就扶风寺内东面隙地建阳明祠,后因故中辍。5年以后的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贵州提督学政张輶会同贵山等3书院山长,在原基础上继续兴建竣工。光绪五年(1879年),贵阳人唐炯、罗文彬,四川总督丁宝桢(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捐资襄助,扩大祠堂范围重建。后祠内又建尹道真祠,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的扶风寺形成“两祠一寺”的格局。
阳明祠庭院占地约6000平方米。祠内殿廊相接,林木葱茏,清幽宜人,诗文碑刻甚多,文物荟萃。庭院中享堂坐北朝南,为单檐硬山顶建筑,面阔5间,堂前带廊,为祠堂中心建筑。庭院中有金桂银桂两株桂树,桂花盛开时节,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庭院中朔王阳明朝服大像,左右立二碑,左碑为王阳明朝服线刻大像,右碑刻隆庆二年(1568年)明穆宗追赠王守仁为新建侯的敕书,由贵阳人、书法家袁思韠重书。殿角左方一碑,为日本东宫侍讲文学博士三岛毅在光绪年间赞颂王阳明的七言绝句诗刻石。享堂外为两重庭院,四面游廊相连。
祠中左右墙壁嵌王阳明书法石刻及王阳明燕服线画小像。王阳明燕服线画小像高27厘米,宽20厘米,篆书“王阳明先生遗像”,款署“独山后学莫友芝书”;有门生邹守益、钱德洪等人的像赞及有关题咏。还有钱大昕、袁枚、翁方纲、成亲王、阮元、何绍基、郑珍、莫友芝等清代学者多人的考证、题咏和游览祠堂的诗文石刻数十方。
这些石刻系建祠时金石家罗文彬于光绪五年(1879年)精选墨本,袁思鞸双钩上石,士人文俊生镌刻,历时4年才刻成,规格划一,系统井然。被誉为贵州石刻艺术精品,也是阳明祠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王守仁书法墨迹石刻,包括《矫亭记》《十二景文》、行书、家书、论学书等,还有后人的考证、题跋、王守仁朝服大像及建祠碑记等。以下选录王守仁行书《矫亭记》《十二景文》和三岛毅诗碑。
王守仁行书《矫亭记》:
君子之行,顺乎理而已,无所事于偏。偏于柔者矫之以刚,然或失则敖。偏于慈者矫之以毅,然或失则刻。偏于奢者矫之以俭,然或失则陋。凡矫而无节则过,过则失为偏。故君子之论学也,不曰矫而曰克,克以胜其私,无过不及矣。矫犹免于意必也。意必,亦私也。故言矫者未必能克己也。矫而复其理,亦克己之道矣。行其克己之实,而以矫名焉,何伤乎?古之君子,其取名也廉;后之君子,实未至而名先之,故不曰克而曰矫。亦矫世之意也。秋卿方君时以矫名亭,尝请家君为之说,辄为书之。阳明王守仁识。
王守仁行书《十二景文》,分刻于十二石上:
唐子西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弄毛窗间,随大小FFF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出步溪上,邂逅园翁溪友,问桑麻,说秔稻,量晴称雨,探寻数时,相与剧谈一晌。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犊,共偃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人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人能真知此妙,则东坡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正德已卯冬日阳明山人王守仁书。
三岛毅诗碑,在祠堂享堂内阳明石刻像左墙隅,高四尺余。被毁后依拓本重刻。碑文如下:
忆普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明治癸卯岁,门人清宫宗亲,从高山、金子两武宫访贵州阳明洞,遂登龙岗山观月,有记寄示余,因赋此诗,顷两武官与宗亲等谋,欲刻之石以置祠中,远问余。余之诗虽甚恶,亦足以表海外景仰之意。则不辞,书此以赠。日国东宫侍讲文学博士三岛毅。
同人既获博士诗,即拟在修文县阳明洞中勒石,惟其地去省稍远,至自吾国者追攀不易,爰就省垣绅士于君德楷一再商之,遂改建于扶风山之阳明先生祠,是固非始念行及也。然竖碑遗像之旁,则追随素愿,已足伸于贵山富水之间矣!
明治三十七年九月
光绪三十年八月
高山公通 爱甲猪之助 木藤武彦 空子新太郎 冈山源六 岩原大三 清宫宗亲同建
20世纪60年代,阳明祠文物遭到严重破坏,大小碑刻无一幸免,塑像也被捣毁。1989年,贵阳市人民政府拨款维修,贵州省文化厅亦拨款相助,将祠堂全部修复。修复后的阳明祠改用石雕像,两廊碑刻根据贵州省博物馆提供的全部拓片,按原刻重新摹刻。桂花厅与碑廊相对,门楣上悬“王阳明先生祠”横匾,为贵阳籍著名女书法家萧娴所书。2000年增设王阳明字碑、王阳明先生陈列馆和供休闲娱乐的琴室、棋室、书室、画室。2002年4月,《贵阳阳明祠·阳明洞碑刻拓片集》出版,书中收录碑刻拓片约70篇。
阳明祠依山势高下结构,后枕扶风山麓,左邻东山寺,右挹相宝山,前眺贵阳东郊,居高临下,眼界开阔,殿宇气象肃穆,布局整齐疏朗,为古建筑专家所推崇。
扶风山又名螺蛳山、尖山。螺蛳山山体形似芙蓉花,清代贵州籍诗人郑珍赞为“插天一朵青芙蓉”。扶风寺建在扶风山麓,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初建时仅是一座狭小简陋的寺庙。嘉庆四年(1799年),贵筑知县王湛恩捐资与先后任贵山书院山长的何泌、翟翔时重修,拓宽寺基,新建殿宇,由关圣殿、观音殿、青淑阁、昙云精舍、斋房等组成,寺内游廊四通。山半有环翠亭。嘉庆十九年(1814年),贵州巡抚庆保重修,并有《重修扶风山寺记》石刻:
黔中跬步皆山,形如聚米,峰攒鬵列,荦确而为蹄辙之妨,行役者恒苦之。然贵阳省会,风景清佳,左栖霞,右相宝,烟鬟岌,郁乎苍苍。每一放目,五仓皆为之豁。嘉庆甲戌夏,予奉命来抚牂柯,未半载,政事觕理,群僚咸乐予之简而谅予之诫。因于秋日高爽,循行阡陌,远度林峦,见螺峰一山,奇秀独绝。山之巅有寺曰扶风,复廊涌翠,飞阁流丹,如天际嫏嬛,列岫拱而相向。询之,知主僧慧先,从峨眉来,始结茅其上。邦之善士,骖履偶留,见林壑湾圜,实关一郡人文之秀;而慧先又能却扫禅关,剪除茨棘,爰相乐助,构此招堤。美哉:询足尚已。惟板筑位置,稍有未宜;楹桷亦渐朽剥,遂解为之葺诒。匝月讫工,弥增清旷。窃愿此邦之人,亦如兹山之苍翠奋兴,英华叠纪,以成观国之光,岂不盛欤!将拭目而俟之,是为记。
扶风寺依山布局,寺为重檐硬山顶架梁式,五楹二层。寺内游廊四通,殿阁相望,老树交阴,碑刻耀壁,饶有园林韵味。凭栏远眺,则“三面之山,青接眉睫,城中烟树万家,历历可数,此佳绝处也。”清代扶风寺刻书颇有名,方志学奠基人、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著《文史通义》,称扶风寺刻本为海内藏书家所重。
自嘉庆重修扩建后,扶风寺成为文人雅士宴集的地方。清道光时期黔西名贤张琚《游扶风山》诗:“东风作意报新晴,挽我扶风寺里行。一道青穿芳草径,千峰绣拥百花城。游鱼极泳人知乐,山鸟忘机自赞名。独倚疏篁亭上久,娟娟归路月初明。”清贵州副考官吴振棫《春日游扶风山》诗:“山近来尤数,晴光翠胜螺。径深新树密,雨歇断云多。鸟解当花舞,僧容载酒过。似闻松坞里,隐约有樵歌。”贵州提督赵德昌题扶风寺大殿联:“雨滋苔藓侵阶绿;露洗松阴满院清。”
1916年、在扶风寺北侧,又建祭祀东汉贵州学者尹道珍的专祠。纳阳明祠及扶风寺为一体,成为一长方形的整体结构。扶风寺建筑风格大致仿阳明祠,院内四处回廊相通,前为楼,眼界开阔,宜于远眺。
尹道真,名珍,字道真,贵州教育事业的先驱者,生于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东汉时牂柯郡毋敛县人。
《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桓帝时,(牂柯)郡人尹珍,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珍官至荆州刺史。”《华阳国志》:“尹珍字道真,毋敛县人也。”按汉代牂柯郡共17县,毋敛为其中之一县,但未能确指其疆域。清咸丰年间,正安知州于钟岳撰《尹道真先生务本堂碑记》称:“明万历四十年,遵义知府孙敏政于所辖正安州城一百一十里江七甲,在尹珍住宅遗址上建务本堂。”《绥阳县志》称,旺草场,为城东巨镇,传为尹珍所开,后人于此建“怀古楼”。同书又称旺草场亦名尹珍场,至今旺草区内辖有尹珍乡。1944年,贵州省政府据《贵州名贤传·尹珍传》,认定尹珍为正安人。为纪念这位先贤,将正安县划出部分土地,另建一新县治,定名道真县。新中国成立后仍保留此名,今属遵义专区。
汉和帝永元十一年(99年),尹珍远赴京师洛阳求学,拜著名儒学大师、经学大家和文字学家许慎为师,研学中原文化。此期间,也正是许慎全力编纂《说文解字》的时期,尹珍不仅熟读了“五经”,也成了一位功底深厚的文字学家和书法大家。有学者评价说:“尹珍应该是当年牂炯一带,有眼光,敢于闯到文化发达的中心地区求学深造的知识分子代表。”
汉武帝元封四年(107年),尹珍中原学成归来,在西南边陲之地“手建草堂三楹”(即三间房舍),设馆收徒教学,启蒙识字,讲授《论语》等。他四方讲学,足迹遍及夜郎各地,黔、川、滇三省均留下了他办学的足迹。边陲荒野响起朗朗读书声,那个时代的很多人就是在尹珍的教化与影响下,走出了重重大山的锁闭,走进了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带,进一步促进了中原与西南边陲文化的交流。
贵州多地都有尹道珍祠,重庆綦江、四川南川、云南昭通、曲靖等地也都建有尹公祠。清代,贵阳城内的贵山、正本、正习3座书院,也设有尹珍的专祠。人们甚至都说自己这里才是“尹珍故里”。这足见尹珍的办学足迹之广,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之大。
桓帝延熹五年(162年),尹珍病逝,享年84岁。尹珍把自己的一身奉献给了西南边陲的教育事业。
尹道真祠入口为月宫式门,上嵌石刻“尹道真先生祠”几个大字,系康有为所书。祠由享堂、游廊、厢室、戏楼组成,为两级一整体的四合院。享堂是单檐硬山架梁式结构,带前廊。内设尹道真牌位,廊柱悬抱柱联:“北学游中国;南天破大荒。”是清代贵州巡抚曾燠所撰。正中悬挂门首“德兼教养”篆字木匾,出自清代中叶著名学者、文学家、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贵州提督学政洪亮吉之手。享堂左右与对面是冂形二层廊楼,环抱着一个小院。院中有两株梧桐,炎炎夏日,绿荫如盖;秋风乍起,满地金黄。
厢楼上陈列有贵州历代乡贤画像,其中包括:孙应鳌、杨文骢、严寅亮、黎庶昌、周起渭、李世杰、丁宝桢、陈奎龙、莫友芝、黄彭年、黄齐生、姚华、张永立、谢六逸、丁道衡、乐森璕、熊毅、罗绳武等数十位不同时代、不同界别的人士。
扶风寺、阳明祠、尹道真祠虽然建成时间相距百余年之久,但最终形成了具有厚重历史的“一寺两祠”古建筑群,统称阳明祠。
20世纪60年代,扶风寺遭到严重破坏,房屋被机关单位占用,几成废寺;尹道真祠文物全毁,庭中二株数百年柏树亦遭砍伐,祠堂成为居民杂居的地方。80年代以后,贵阳市对其进行多次维修。90年代又投入巨资再次修葺,阳明祠建筑群重获庄严、生动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