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寻·城迹:贵阳建筑与贵阳人文》
编者:贵阳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8-2061-8
甲秀楼的地标价值与象征意义
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昌的黄鹤楼是所在城市的标志一样,甲秀楼是贵阳市的“城徽”和标志。是贵阳人受“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的激励而兴文风、尊教化的产物,是追忆贵阳文人雅士诗词唱和、吟风踏月之处,更是游子思乡那一怀愁绪的载体。甲秀楼取“科甲挺秀”之意,有独占鳌矶之实。
甲秀楼、浮玉桥与翠微园组成风景秀丽的甲秀景区。南明河水自西南流来,经南明桥、浮玉桥,到河湾处,波光粼粼、萦回如带。过去沿河岸山清水秀、绿树如屏、柳岸如烟,小径通幽,曾有“小西湖”的美誉,现临河的西湖路就是因此而得名。
“欲观楼,先过桥”,浮玉桥是贯通南北两岸的“缎带”。它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原名南堤,亦名江公堤,原为九孔石拱桥,后因修筑滨河路填了两孔,现在只剩七孔。主体材料为白绵石,远观如白玉浮波,得名“浮玉桥”。清初所谓“螯矶浮玉”即此。浮玉桥现长92米,是当时贵阳城区最长的桥。桥头巍然屹立着一座雄伟的牌楼,其前身为清雍正年间一座书有“浮玉桥”的木牌坊,解放前被拆除,现有牌楼为1994年重建,结构为四柱三间五个楼面,以绿色琉璃瓦作顶,木制如意斗拱翘檐,雕刻工艺精细、华丽,正间门额上书“城南胜迹”,为集苏东坡字,喻意贵阳城南风景胜地尽在于此。
沿浮玉桥南行不远,有一座四角攒尖顶的精巧小亭——“涵碧亭”。1982年重建,因桥下的“涵碧潭”得名。南明河水流到此处形成回环。贵阳民谚:“九眼照沙洲,长江水倒流。财主无三代,清官不到头。”这里的“沙洲”是指原桥上游的“芳杜洲”,芳杜即香附,旧时浅汀平沙,郁郁葱葱,今已不存。漫步小亭,便可领略清人汪炳傲所撰名联“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情画意。亭后有清人桂馥楹联“银汉浮空星过水,玉虹拖雨雁横秋”,描绘了繁星银河、白玉浮桥与如镜秋水三者融为一体的唯美景致,令人遐想无限。
桥中屹立的阁楼便是中国十大名楼之一的甲秀楼。当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回澜潴泽,为使山川灵秀,于河中垒台“螯头矶”,其上修建阁楼,取名“甲秀”,喻“科甲挺秀”,以培文风。楼自始建后,因历史原因多次修葺、重建:明末天启元年(1621)初毁。总督朱燮元重修,改名“来凤阁”,复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巡抚田雯重修,恢复其旧名。雍正十年(1732),巡抚张广泗、布政使常安增修。乾隆四十一年(1776),巡抚裴宗锡重修,并增建扶玉桥上“涵碧亭”。光绪初,布政使庞鸿书重修,另书楼额。宣统元年(1909)毁于火,巡抚庞鸿书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阁楼遭到严重破坏,1982年市政府拨款维修,1992年重新漆饰,安装轮廓彩灯。
甲秀楼高20.7米,台基高2.2米,总高22.9米。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结构。飞檐翘角,石柱托檐,有白石雕花石栏围护,楼阁门窗雕龙画凤,刻草镂花,工艺非凡。朝阳中,绿、金相间的琉璃屋瓦闪闪发光,配之铜铸宝顶,在金碧辉煌中透射出庄严。而楼底烟波荡漾,万千柔情与其交相辉映,天光水色、融为一体。登高远眺,沿岸风景尽收眼底。入夜,甲秀广场丛丛灯光,如火树银花,来此小憩的市民,川流不息,又是一番别致的韵味了。
历代名人对甲秀楼景观赞叹不已,留下许多绝佳的诗词文赋。在1981年重修阁楼时,在底层墙中发现石碑八块,为乾隆年间巡抚裴宗锡等人墨宝,现嵌列于楼底层墙壁上,以供游人鉴赏。
楼额“甲秀楼”三字,是宣统年间谢石琴所书,十年动乱中,楼额散失,后只寻回“秀”“楼”二字,并据史料配写“甲”字,按原式悬挂顶楼外侧。同时,重新镌刻清人刘玉山所作甲秀楼长联挂于底层同侧:
“五百年稳占螯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恰好马撒碉隳,乌蒙箐扫,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陵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想秦通焚道,汉置牂牁,唐靖且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千秋。对此云送,螺峰霞餐象岭,缓步登临,领略些画图烟景。恍觉蓬洲咫尺,招邀仙侣话游踪。”
上联以山川地形巧对下联的历史典故,使人们在赏联的同时,评古论今,感悟人生。甲秀楼长联与昆明大观楼长联、成都望江楼长联,鼎足而立,成为中国名胜古迹三大长联之一。
楼前原竖有两根大铁柱:一根是雍正十年(1732),鄂尔泰镇压古州(今榕江县)苗族人民,收集兵器铸成记功;另一根是清嘉庆二年(1797),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收集兵器铸成记功,1952年9月6日,这两根铁柱已被拆除,现保存到省博物馆。
1985年9月,我国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来此参观,曾写下一诗赞叹:“山吐晴岚翠欲流,一泓涵碧剪新绸。南天风物多灵气,古今春光甲秀楼。”
过浮玉桥抵南岸的翠微园。翠微园原名“南庵”,始建于何时无明文记载,但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已有南庵,距今至少有5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先后有过南庵、圣寿寺、武侯祠、观音寺、万佛寺等称谓。地方志认为此处最得贵阳山水之胜。明朝正德四年(1508)著名学者王阳明曾数次游南庵,有《南庵次韵二首》及《徐都宪同游南庵次韵》诗记其事。园由拱南阁、翠微阁、龙门书院等明清古建构成。
翠微园山门为两重檐庑殿顶式建筑,由外入内,依山筑台,逐层上升。两翼则从水廊和假山叠水逶迤而上,形成幽雅的园林风格。山门正对的石级上,雕栏玉砌,龙腾云涌,威严挺拔的拱南阁高峙其上。
拱南阁是今贵阳市保存下来最为完整的明代建筑。始建于明永历九年(1655),至今已有300多年。高14米,其结构为双重檐歇山简瓦顶木结构阁楼。底层翘檐以面朝正脊的龙头称奇,特别是泥塑正脊与中间宝瓶饰物均为明代原物,在贵州古建中亦属罕见。楼上脊檁上留有楷书“永历乙未年孟秋月吉旦,火器营都督同知高恩建”字样,据说当年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旧将孙可望来到贵阳,见南明王朝大势已去便做起了“皇帝梦”,想在这里登基称帝,欲将拱南阁改为“朝殿”,当然最终还是以“黄粱美梦总是空”而狼狈收场。
拱南阁右侧有“澹花空翠”园林,园景不大却精致典雅。园内有青石铺地,修竹婆娑、长廊粉墙、空窗雕花、端庄秀丽的翠微阁和客房便坐落其中。清道光初年修复时,为双层双重檐青瓦卷棚顶木结构阁楼,楼原有格局为“半边山楼,半边江楼”,后修复此楼时,将柱础置于水中,恢复其意境。现在里面展出有贵州籍著名书法家萧娴先生捐献给家乡人民的107幅作品。阁下池中锦鲤欢畅,池上以曲廊——“鹤梧栏”连接山门至翠微阁,更显清幽。
阁左侧辟有“岁寒园”,园内有“桂舫亭”,依山邻水,每当晨曦微露,寂静的园内,晨雾若淡薄的轻纱,翻滚着缕缕霞光。登高远眺,恍觉置身琼楼玉宇。拱南阁后有大石龟一个,重约3吨,是永历年间遗物。
拱南阁左侧为“龙门书院”。康熙四十一年(1702)贵州巡抚刘荫枢因清廉勤政、恩惠及民,后人祀之,又名“刘公祠”。祠为一座面阔三间的硬山顶式建筑,祠前绿树成荫,直至1993年对其进行修葺时,才用回原名。
翠微园整体布局以园林式风格为主,以假山叠水、隔廊观鱼为小景,使景区生机盎然。
附录:
甲秀楼相关古籍文献资料
○民谚:九眼照沙洲,长江水倒流。财主无三代,清官不到头。
○涵碧亭两联
清 汪炳傲联: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
清 桂馥联:银汉浮空星过水,玉虹拖雨雁横秋。
○清 刘蕴良《甲秀楼楹联》原版(1915年1月24日《贵州公报》以“我真氏刘蕴良” 署名公开发表的原始版《甲秀楼楹联》):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粵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起中原半壁。却好把乌蒙箐扫,马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里,锦绣山川。漫云筑壤偏荒,艰与神州爭胜概。
数十仞高凌半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僰道,汉置牂牁,唐靖且兰,宗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淹几辈,消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岚披凤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洲咫尺,频呼仙侣话行踪。
现代 1985年9月 刘海粟:山吐晴岚翠欲流,一泓涵碧剪新绸。南天风物多灵气,古今春光甲秀楼。
○明 正德四年(1508) 王阳明
《南庵次韵二首》
(一)
隔水樵渔亦几家,缘冈石路入溪斜。
松林晚映千峰雪(雨),枫叶秋连万树霞。
渐觉形骸逃物外,未防游乐在天涯。
频来不用劳僧榻,已僭汀鸥一席沙。
(二)
斜日江波动客衣,水南深竹见岩扉。
渔人收网舟初集,野老忘机坐未归。
惭(渐)觉云间栖翼乱,愁看天北暮云飞。
年年岁晚长为客,闲杀西湖旧钓矶。
《徐都宪同游南庵次韵》
岩寺藏春长不夏,江花映日艳于桃。
山阴入户川光暮,林影浮空暑气高。
树老岂能知岁月,溪清真可鉴秋毫。
但逢佳景须行乐,莫遣风霜著鬓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