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寻·城迹:贵阳建筑与贵阳人文》
编者:贵阳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8-2061-8
华氏家族与大觉精舍
大觉精舍俗称华家阁楼,位于贵阳市电台街116号,1981年经贵阳市政府批准被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贵州省人民政府2006年6月6日公布为第四批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初年,经过祖辈几代的艰辛创业,贵阳著名实业家、曾为贵州发展做出贡献、时任贵州省财政司司长的贵州巨商——华之鸿,在商界和政界搏杀20多年后,面对战乱的时局,民不聊生的社会,眼看着自己日渐衰微的家业,加之政治斗争的失败,他彻底绝望,于是辞去司长职务,拜天曦法师为宗师,潜心佛学,云集和尚于朱家塘宅第讲经传教,后购得佛教经典著作《碛砂大藏经》一部及佛教书籍数百种,因朱家塘宅第太小,不能容纳,于是决心修建佛阁藏经,并取名叫“大觉精舍”。
该阁楼创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占地面积约5300平方米。主要建筑为五层五重檐八角攒尖顶木结构阁楼,坐东向西,高约25米,底层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均为10.07米,各层出檐深远,翼角起翘特高,每条垂脊均呈和谐的曲线,从下到上按比例逐层迭缩,各层檐下均有雕刻精细的花柱和雕花斜撑,所有翼角上都雕塑有精美的纹锦,底层四个檐角下塑有栩栩如生的倒立狮撑拱,明间和次间的栏额浮雕有二龙戏珠和龙凤朝阳图案,门窗花心均为万字格和梵文组成,柱基及月台的望柱、栏板均有浮雕或透雕花纹图案,整座阁楼典雅端庄,宏伟而华丽。主楼由于地势较高,登楼与东山遥遥相望,还可以俯瞰全城,主楼为藏经楼,左右配有对称厢楼,以曲栏回廊贯通,形成气势雄伟错落有致的完整古建筑群,中庭栽有桂花等各式各样花卉,环境典雅清幽,舒适宜人,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大觉精舍虽建设较晚,但完全是按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修造的,它是贵阳近代木构建筑的典范。虽系砖木结构,但质量极为考究,门、窗、梁、柱全是梓木。修建之初,特聘请四川一名姓严的木工师傅为掌墨师,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都叫他严麻子,修建前并没有绘图,只是随手制成高1米左右的模型一个,看上去极其美观。一经建成,挺拔秀丽,与其东面之文昌阁及南面之王伯群家欧式楼房交相辉映,被誉为贵阳城之奇观美景。阁楼主体所需的四根大柱,长二三十米,派人到全省各县找寻合格的梓木树,花费许多资金。
“大觉精舍”四字系华之鸿到处托人请当时大书法家郑孝胥书写,出资白银800两,待阁楼建成安置好藏经后,因为军阀混战,阁名还没有来得及刻,已书好的四字竟然遗失了,所以至今该阁楼仍没有“大觉精舍”的匾额,以至于对是“大觉精舍”还是“大觉经舍”存有争议。因是华家修建且建成后好长一段时间为华家使用,所以贵阳市民都称它为“华家阁楼”。
建成后的大觉精舍,祀奉有弥勒、观音、文殊、普贤等多尊佛像,在没有塑佛像前就请到铸钟工匠铸有约2米高的大铁钟一只,上面刻有佛经中的《心经》全文,该钟总共铸两次,第一次失败,第二次请到一位技术较高明的钟匠铸成。大觉精舍落成后,天曦法师仍为住持,此人佛理精深,修持严谨,从其学习教义者众多,华之鸿的长女、季子均依天曦披剃,华之鸿本人及夫人寇氏亦为天曦弟子。精舍内常住有和尚二三十人,最多时达60人之多,一切生活所需均由华家供给,精舍内还有佛经流通处,藏书一万余册,佛教著名居士高鹤年说:“西南诸省佛经流通处,均不及大觉精舍藏书之富。”民国期间,精舍曾一度成为贵阳的佛教中心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那个2米高的大钟被打碎,藏经楼内的经书,据说被转移至东山寺保存,后来东山寺被拆毁,国内稀少的《碛砂大藏经》和寺内经书在这次浩劫中,全部遭到焚毁。
大觉精舍初期为兴建者华家管理使用,新中国成立前后,广播电台设此,曾用藏经楼底层及南侧厢房办公和播音。20世纪60年代后期还请北京的专业古建队对阁楼等进行过全面维修。电台迁走后,又为文化教育部门使用,保护较好。1998年贵阳市工人文化宫、计生委等暂迁入过渡办公。
书名:《贵阳文物史话》
编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阳市委员会主编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ISBN:978-7-5085-4518-9
祠堂会馆丨大觉精舍
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时间/2006年6月(第四批)
年代/民国 地址/贵阳市云岩区电台巷188号
离开位于老东门城墙上的文昌阁,沿着弯弯曲曲的电台街往北行,仅几分钟就会来到一飞檐斗拱、巍然屹立的古式阁楼前,这就是俗称华家阁楼的大觉精舍。
大觉精舍建于1924年,兴建者为清末民初贵州著名的企业家华之鸿,故民间一直将其称作华家阁楼。
华之鸿(1871年一1934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贵州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中过秀才,做过贡生,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继承家族产业,经营盐业盐务,颇为成功,一度在全省城乡各地增开了数百家专营盐号。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斗争中,他出任过贵州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兼官钱局总办、财政司司长、贵州银行总理等职。
他投资扩大了在茅台的成义烧坊,生产的茅台酒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鸣惊人,荣膺金奖,成为世界名酒。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创办了文通书局。贵阳文通书局曾是西南最大的书局、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并称中国七大书局,在上海、广州、重庆、昆明、成都等地均开有分局。
1941年,华之鸿抓住国内大批科技文化教育界人士西迁贵州的机会,聘请知名学者马宗荣、谢六逸出任文通书局编辑所所长和副所长,主持书局编务大事。文通书局此举,不仅在大后方汇聚了学术界一大批顶尖的专家学者,也抢救了一大批学术和文学专著,功不可没。
这一时期,文通书局先后出版了《大学丛书》和物理、化学、医学、数学、天文、地理等方面的著作400多部,学术水平极高,得到业内公认。在文化艺术类作品出版方面,文通书局相继出版了《莎士比亚全集》《巴尔扎克全集》《西洋戏剧史》、茅盾编的《近代短篇小说选》等一大批中外古今的文学名著。
由谢六逸任主编、文通书局出版的《文讯》,是抗战期间最具全国性影响的文学艺术刊物。
文通书局还抢救了许多几近湮没的文化古籍,如贵州晚清在全国有影响的词人章永康,33岁时不幸死于战乱,作品散失殆尽。幸得著名外交家、文学家黎庶昌收集到了部分作品。文通书局在黎庶昌收集的基础上,编辑成《瑟庐诗稿》和《海栗楼词》等,于1936年予以刊印,使其能流传至今。
文通书局还与京沪等地签订协议,使得国内各类图书仪器,能够及时运来贵州销售。
文通书局开办41年,出版各种图书500余种。文通书局对贵州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巨大。
文通书局还招收妇女进场,学习装订技术,这是贵州女性进入现代工业之始。
华之鸿在全省多地捐资创办学校,其中的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亦即今天贵阳一中的前身学校之一。
华之鸿在商界和政界搏杀20多年后,面对军阀混战的时局、民不聊生的社会,眼看着自己日渐衰微的家业,加之政治斗争的失败,终于彻底绝望,于是辞去各职,潜心学佛,云集和尚于朱家塘宅第,讲经传教。后购得佛教经典著作《碛砂大藏经》一部及佛教书籍数百种,因朱家塘宅第太小,不能容纳,于是决心修建佛阁藏经,并取名叫“大觉精舍”。当时天台宗名僧天曦法师云游至黔,华之鸿聘天曦法师为精舍住持。舍内经常住僧约30余人,多时达60人左右,生活所需,全由华家供给,一时间成了贵阳学佛、拜佛的中心。华之鸿及夫人寇氏拜天曦为师、长女和季子依天曦披剃。天曦回寂后,先后由昌明、寄生、怀一法师为大觉精舍住持。
1934年华之鸿病逝于贵阳。
大觉精舍系一座仿古式佛楼建筑,占地5300余平方米,整体为四合院布局。大觉精舍主楼占地近200平方米,高约25米。楼分5层,为中国传统的“五层五重檐八角攒尖顶木结构阁楼”,与老东门城墙上的文昌阁遥相呼应。它大门雕花,八角翘檐,风铃叮当,八面开窗,雕梁画栋,橙瓦朱甍,自成一景。楼内供奉有佛像多尊。院内还有二层的藏经楼等建筑,青瓦红柱,回廊相连,竹丛树影,假山点缀,曲径通幽。白棉石的堡坎、台阶、花台和鱼池和护栏,更增添了整个院落的雅致。
大觉精舍内供奉有弥勒、观音、文殊等多尊佛像。阁内藏书达一万余册,佛教界著名居士高鹤年评论说:“西南诸省佛经流通处,均不及大觉精舍藏书之富。”故民国期间,大觉精舍一度成为贵阳佛教活动的中心之一。
大觉精舍所在地的老地名叫大坝子,紧靠城墙,故地势很高,登其上可观贵阳城全貌。
抗日战争时期,因战事需要,云贵川均建立大功率的广播电台。贵州广播电台于1938年筹建,次年元旦开始播音。电台的办公室、发音室(播音室)等,就设在大觉精舍内。后为避日机轰炸,电台部分发射设备迁往当时还是郊外的半边街,但发音室则一直在大觉精舍内。电台街得名也由此而来。1978年,贵阳市图书馆成立,最初的馆址也就设在大觉精舍内。
华家还分别在开阳和息烽建了公馆,主要是照看祖坟、管理田土及开展贸易。位于息烽的公馆叫底寨华氏四合院,为县级文保单位。
底寨华氏四合院在息烽底寨柏香山西北磨脑。坐西向东,建筑时间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是典型的晚清四合院建筑。现存华家公馆分上下厅,中间是天井,青石铺地,两边厢房,清幽古朴。
华之鸿22岁之前,经常来往底寨、四川、遵义与贵阳之间,知道底寨是个不寻常之地:一是人杰地灵,遂娶翰林之家寇秉钧之孙女为妻。二是交通便利,当初,华之鸿家运盐并运华茅酒到贵阳等地销售,都得通过底寨驿,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得奖的茅台也是通过底寨运输到国外。文通书局开办初期,在日本采购的机器从长江运到重庆,通过人抬,途经底寨方抵达贵阳。三是风水宝地,于是买下底寨田坝的田土和柏香山山林。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华之鸿母亲萧氏病故安葬于底寨柏香山。
华家以自己公馆为据点,在底寨办了不少实事。在柏香山种植柏树并加强管理。今天柏香山满山苍翠的柏香树就是那时所栽。这些上百年的柏木树已属于“古树”了。华家还组织工人维修底寨到西望山和到贵阳的石板路,新修了一条柏香山到文安的石板路。派管家王子俊疏通柏香山西北的河道,并且改建位于萧氏坟墓前面的河沟,避免了水害。还在棉花土、高山冲养山蚕,在大寨建桑园一个,种植大桑树叶,养家蚕收蚕剿丝。在改修柏香山西北河道后,沿河种柳树几百株,一直沿路种到文阁。还在柏香山南瓦窑一带种植漆树七亩,由佃客收割生漆。华家当时在底寨种植烤烟50亩,请遵义团溪和白云沙子哨工人进行田间管理并烘烟,烘房建在公馆前面,烟叶烘好后运输到贵阳。这些都带动了底寨种、养殖业的发展。
红色旧址丨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
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时间/1982年2月(第一批)
年代/1934年 地址/贵阳市云岩区文笔街9号
在贵阳的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的组建与活动开展,始于1934年。1933年,中共党员林青、缪正元从上海回到贵州毕节开展建党工作。随着马列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活动的发展,第二年,林青、缪正元,以及秦天真、熊蕴竹、肖世铣、葛发祥从毕节来到省城贵阳,与高言志、尹素坚等取得了联系,共产党人开始在贵阳展开活动,革命的力量不断融合发展。
1934年9月,中共贵州省革命工作委员会成立,由林青、邓止戈、秦天真、缪正元、高言志、李余生、肖仕铣、王石安、赵促成九人组成,任务是发展革命力量、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培育进步青年。这一时期,千方百计地找到党的上级组织,是贵州中共地下党人最急迫的任务。
1935年1月,转战中的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占领遵义。林青赶赴遵义,向党中央地方工作部部长李维汉(罗迈)汇报了贵州地下党人的工作。李维汉代表党中央承认了贵州地下党,批准组建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委员会由林青、邓止戈、秦天真组成,林青任书记兼遵义县委书记。
这是我们党在红军长征途中,唯一批准建立的省级党组织。
1935年3月,中央特派员潘汉年从遵义到贵阳,传达了中央对贵州地下党的指示,要求贵州地下党组织配合中央红军的长征,与川黔的斗争相联结、相呼应,牵制滇军活动,减轻红军的压力。
按党中央和省工委指示,打入国民党军队中的共产党员积极活动:黄大陆通过种种关系,在赤水军阀侯之担处,得到了贵州军事详图;缪正元利用职务之便,获取国民党密电码本;邓止戈掌握了敌人飞机联络符号,及国民党部队头面人物的通讯代号……这些重要情报,省工委通过各种渠道陆续送交红军指挥机关,对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的转战,提供了重要帮助。
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位于贵阳市云岩区文笔街原9号的“高家花园”内。高氏是贵阳望族,声名显赫,“高家花园”是高氏家族的大公馆。这给省工委的活动开展提供了掩护。
“高家花园”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一1795年),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大小房屋近百间。整个建筑为四进四院的五套院落,各院落间有门互通,又单独成为互不干扰的居住体。院内有池塘、水榭、假山,遍植树木花草。楼台亭阁中有“怡怡楼”“楼外楼”“孔雀亭”等。“怡怡楼”是有名的私人藏书楼,藏书达5万册。
高家“言”字辈长子高言志,接受进步思想,毅然投身革命。他利用家庭特殊的社会关系,为党工作,把高家花园作为省工委秘密机关和开展革命活动的处所。
党组织以高家花园为掩护,将其作为贵州省革命活动的指挥中心,在怡怡楼和楼外楼秘密存放、制作重要文件和书刊等;接待来筑联系工作的上级来人;作为省工委领导人的秘密居所;多次召开重要会议,如“贵州学生救国会”的成立会议、营救被捕人员会议等。
1981年,高家花园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楼外楼经修复后定为中共贵州省工委活动旧址,1997年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进行了二期改扩建工程。
今天,在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内,举办有《中共贵州省工委斗争纪略展》。展览共六个部分:序厅主要概括介绍整个展览的内容;第一部分反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立中共贵州省工委的情况;第二部分反映省工委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全省各地积极开展早期革命活动的情况;第三部分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省工委担负起领导和发动全省抗日救亡运动的情况;第四部分反映省工委组织开展地下斗争、积极迎接解放的情况;第五部分展示了在党领导下,贵州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共铸“中国梦”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