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一中相关数字地方资源库
书名:《一中百年》

编者:濮振远 赵福菓

出版社:贵州教育出版社

ISBN:7-80650-724-8

贵阳一中

贵阳一中,是百年名校。

其历史沿革是创建于清末时期。

一中前身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于光绪三十年(1906年)建立后,由于当时堂址狭小,当年7月呈准在南明河对岸河神庙地址(亦称竹林寨,又称两江口建校。两江口听地名因是市西河与贯城河交汇之处而得名。地址现为筑城广场。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全部竣工,学堂迁入新址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

当时在贵州建新学,一般都由旧祠堂或庙宇改办,而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是完全新建的中学堂。

据《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总览》一书记载,学堂建设共用银38391两,其中27367两由华之鸿等捐助。

而据《贵阳市志·教育志》记载,在学堂建设过程中贵阳市将书院膏火租谷、田租及重兴、卷价、学田等科场活动收益全部拨充学校基舍。包括华之鸿等20余人所捐巨款,实际共用公私款白银达8.9万两。

学堂房舍有大礼堂1座、讲堂8座、理化讲堂1座(即阶梯教室)、藏书楼1座、自修室36间、学生宿舍48间、教职工宿舍18间、食堂7间(雨天作室内操场)、阅览室1间、储藏室1间、操装室1间、理化器械室1间、浴室18间、理发室3间、会客室3间、厨房7间、厕所34间等,占地面积3587平方尺,操场2250平方尺,空地1幅1800平方尺。另有雪涯洞讲堂1座。此外,还有渡船。而阶梯教室则是开贵阳之先河。新校落成召开了落成纪念会。

学堂师资力量人才汇聚,学堂首任总理严隽熙(贵阳府知府),继任者有倪惟钦、李祖章、谢文翘等。首任监督于德楷、唐尔镛。

于德楷任职8月离去,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以华之鸿补任。教务由任可澄负责。

首任监学蔡岳。创设第一年,担任教习的有任可澄、李裕增、孙世杰、景方桢、孟广炯、姚景、崇蔡岳以及日本教习落合兼光等。以后还有黄干夫、何麟书、陈廷棻等。

学堂的教育目标是:“本学堂敬遵上谕宣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宗旨,务期躬行实践,养成学生之美德高尚:为居家、处世、立国之模范。”

学堂开设修身品行、读经讲经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理财、图画等10多门功课。

学堂学生皆为男生。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全省招收第一期学生54人(后因各种原因离校2人,病故1人,实际为51人)。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招收新生76人,光绪34年(1908年)招生新生99人,选送学生47人进入优级师范选科学堂,共有学生182人。

宣统元年(1909年)招收新生80人,又招预科学生59人,实有学生300人,学制为4年。宣统二年(1910年)12月甲等班修业期满,举行毕业考试,按成绩等第最优者1名、优等4名、中等11名、下等1名。

根据中学堂奖励章程的规定,中学堂学生毕业时经提学司复试及格准予请奖。最优等作为拔贡、优等作为优贡、中等作为岁贡、下等作为优廉生。这是贵州省第一届完中毕业生。

第一届学生毕业时,学校举行了毕业典礼,典礼十分隆重,学使陈骧亲临监视,并发表训词,其全文如下:宣统二年二月二十一日,为贵州省城公主中学堂毕业之期。骧泰视黔学,躬逢盛事,乐诸生艰深刻苦,有志竟成,不负发起诸君之美意。尤乐发起诸君公同组织,数载勤劳,始终如一,大有造于诸生、使国家不费一力,不用一款,籍以收兴学育才之实效。骧才学浅疏,能力单薄,于诸生何补?然当此人才济济,荟草一堂,私心庆幸之余,窃有厚望于诸生者,故不能已于言焉。黔省辟在边陲,地瘠民贫,甲于各省。近虽风气渐开,学堂林主,而中学尚属寥寥。诸生今日毕业,所得中等学识,在本省为最早,而较他省已晚。自此以往,旋升高等或转他学,不有远志,何以深造!其各壹志进取,努力前修。无暇逸,无怠荒,无惜力而中道自画,无退心而中材自居。精益求精,深益求深。上之蔚成国器,弘济时艰;下之一材-艺皆可成名。则此邦之文明发达日起有功,胥以诸生为首倡。此不但为公立中学幸,实在全黔学界幸也。诸生勉旃。

这训词甚短,无一空话,此文风值得赞赏。其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贵州省第一届高中毕业生的厚望。

宣统二年(1910年),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成立5周年举行庆祝会,省城各学堂都来祝贺,官立中学堂堂长周恭寿率百名学生前来祝贺,将贺信送至华之鸿后,学生齐唱《祝贺歌》:“霜气兮横秋,联袂来游。看雪涯隔岸,校旗烟锁画船游。听绿阴浓处,歌声琴韵两悠悠。费几许经营,洗从前臼。春风暖,秋月明,春秋佳夕,去不回头。山如带,月如钩,山光水色,一望俱收。似此空气新鲜,良校难求。愿诸君思孔(孔子)铸颜(颜回),后乐先忧。莫辜负今朝盛举,作砥柱中流。”

这首饱含深情的歌,在贵阳一中80周年校庆时,时年93岁高龄的官立中学堂第一期学员谢庚梅先生仍娓娓唱来,朗朗上口。

在清末,贵阳一中的另一所前身学堂叫官立中学堂,它设立于宣统元年(1909年),由周恭寿在官立模范小学堂的基础上设置此校,校址在顺城街南书院(前贵州经世学堂地,即今之护国路)。周恭寿任监督,先办预科,次年招第一期正科生,学制4年,分文、实科。该学堂是清末时期除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之外的另一所公立学堂。该校于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贵州省立模范中学。

贵阳一中的前身学堂,到民国时期,清末时期设置的几所学堂在这一时期改建更名,同时新设置了几所普中学堂。

一是贵州公学(1912年)--私立南明中学(1913-1922年)--贵州省立第二中学(1923-1927年)--贵州省立贵阳高级中学(1930-1950年)。

清末,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最后一任监督是任可澄。辛亥光复后,陈稚苏继胜该校校长。民国元年(1912年)3月,通省公立中学堂改名为贵州公学。7月曹企韩继任校长。不久张彭年出任校长。民国2年(1913年),宪群法政学校子校并人该校更名为私立南明中学,因学校靠南明河而得名,张彭年任校长,共设3个班,学生100人。民国3年(1914年)冬,学校受火灾,礼堂、藏书楼、理化教室的一部分被烧毁,学校向社会各界募捐筹款,第二年修复。

民国4年(1915年)11月,南明学校于阴历5月举行提灯游行,纪念学校成立10周年,贵阳城内沿街观者达10余万人。民国8年(1919年)12月,贵州发生“民八事件”,南明学校校长、贵州议会议长张彭年,因借外资修筑铁路问题与黔军总司令王文华发生矛盾,为避祸,张彭年离职出走上海。民国9年(1920年)初因张彭年久去不归,由共济会共推窦居敬继任校长。民国12年(1923年)5月,窦去职.王延直任校长。民国11年(1922年)底,因政局关系,南明共济会将南明中学交政府办理,校产归公,次年春,南明中学由私立改为公立,改名为省立第二中学,王延直任校长,后刘文龙继任校长。

周西成入主黔政后,民国17年(1928年)初,该校与省立一中合并,将原校址办省立贵州大学,委周恭寿为校长。

民国19年(1930年)春,毛光翔主黔政时,停办省立贵州大学,省教育厅在其址改立贵州省立高级中学,以龚植三为首任校长。民国20年(1931年)3月招收农科第4期1个班,9月省立高中招收肖怀等5名女生人学,这是贵州中等学校实行男女同校的开始,同时招收一班土木工程科学生。

民国21年(1932年)夏,王家烈掌黔政,廖昌斗继任校长。从民国23年(1934年)秋开始,赵万邦接任校长。此时学校发展到11个班级,学生 442人。

二是贵州省立模范中学(1912-1923年)--贵州省立第一中学(192-1935年)--贵州省立贵阳中学(1935-1950年)。

贵州省立模范中学设立是在民国元年(1912年)。由官立中学堂改设的,监督为周恭寿。民国元年(1912年)4月奉中央教育部令,学堂一律改为学校,改学校监督为校长,该校遂定名为省立模范中学校。

民国2年(1913年)3月,校长周恭寿委署遵义县,陈昭令到校接任。

是年第一期学生毕业有杜枕、谢其庚(谢根海)、王起元、王起斌等42名毕业生。

民国3年(1914年)10月,陈昭令奉委平舟县长,吴绪华到校任校长。

民国5年(1916年)3月,吴绪华出任政界要职,学监王万杰暂兼代校长,同年6月,吴绪华回校续任。

民国6年(1917年),吴绪华出任贵西道尹,丁照普就任校长。

民国7年(1918年)8月,为联络感情,增进团结,促进学校发展,学校成立校友会及留东(留日)校友分会,并附设英、德、日三国语文夜班,次年元月夜班停课。

民国9年(1920年)11月,丁照普去职,学监王万杰暂行代理校长。

民国10年(1921年)1月周学源到校任校长。同年5月,周学源出任自治研究所所长,王佩芬到校继任。

民国12年(1923年)5月,奉省政府令,该校改名为省立第一中学。

民国15年(1926年)9月,王佩芬到省政府任秘书,张阳先接任校长。

民国16年(1927年)8月达德中学学生20余人插入该校18期受课。民国17年(1928年)2月,省立二中学生归并该校,省立职业学校学生、省立法政专门学校中学补习科学生亦先后归并该校,使该校学生达11个班级,学生人数达600余人,为开办以来学生人数最多的时期。民国19年(1930年)春,由19期起,改初中学制4年为3年并开办高中。不久,张阳先因病辞职,省教育厅厅长陈廷纲兼任校长。

民国20年(1931年)春,陈廷纲辞去兼校长之职,聂登龙继任校长。民国21年(1932年)秋,王起斌继任校长。民国22年(1933年)7月,高中部第一期学生杨文湘、何广健等24人毕业。以后黄国桢、李维伯相继担任过该校校长。民国24年(1935年),该校更名为贵阳中学,由蓝端禄出任校长。共16个班级,学生人数达706人。

在查阅史料时,我们十分幸运的是看到了一份贵州省立第书一中学第16期学员赠送给主持教务的聂膺识先生惠存的一份同期封面是同学录。这份同学录远没有如今同学录那么精致的红色布面。内页为毛边纸印制,然而内容却极其丰富。录有学校大门照片;有前任校长王佩芬、时任校长张阳先、第二任校长陈昭令、第三任校长吴绪华、第四任校长丁照普的肖像,估计是因当时资料所限,第5任校长周学源的肖像开了“天窗”;还有五线谱为曲的校歌;教职员工名录,其中包括每位教师的简单履历学历;有1—16期的学员名录;有因故出校的同学名录;在校同学名籍录;有同学的摄影和绘画;有校长等人的题词、赠言;尤其有学校的大事记,记下了不少鲜为人知的事,现择其要点,以飨读者:

-清已西年(宣统元年即1909年)7月20日南书院官立高等小学分校改设官立中学堂,先办预科,设英文算术二科,前提学使司陈骧到校行开校礼(以后即定为本校纪念日)。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模范中学,将旧历7月20日折合公历9月1日作为学校纪念日。

-预科期满举行升学试验。(由此定例凡在高等小学毕业而未习英文或中文算术不及格者皆先入预科一年)

-庚戌年正月,学生缴纳学费定为每年纳银六两。(当时一般普通中学教师薪资授课每小时7钱至1两。)

-庚戌年2月,教员皆兼管理,不再设学监;3月,学生体检,并定学生操行及考核办法,编定校歌;4月,联合官立两等小学在南厂(今军区大操场)举办了第一次校运会。会者达4万余人,为黔之空前,其经费全部由教员和学生共担。

-辛亥年4月始行学生褒奖券。

-民国元年4月奉中央教育部令改学堂为学校,改监为校长。本学堂遂定名为省立模范中学校;文实两科合并;8月学生制服一律改用土布并另定式样及符号;10月举行尊孔仪

式;11月始编学生年历。

-民国2年10月省教育会在南厂开学界运动会,本校单独运动(二人球竿 60人)得名誉奖。

-民国6年3月以每岁清明为植树节,在校园内举行植

树典礼。-民国7年1月订减免学费办法(前5名全免,后5名免半费)。

-民国12年5月省立模范中学改名省立第一中学。

-民国13年5月严禁学生吸食纸烟及鸦片。

-民国15年把修养十大标语印送学生作修养之助。

-民国16年8月达德学校学生20多名插入18期甲组受课。

-民国17年2月二中学生归本校;6月夜间学界举行提灯会,本校教职工、学生600余人赴会,颇极一时之盛……

这些大事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学校教育、教学生活的些概况,至今读来依然饶有兴味。

在这本学生名录中有两则用英文书写的赠言,鉴于他们的名字是用英文字母缩写,我们无法准确地确定他们的名字和身份,但并不影响我们将其翻译出来告之读者的冲动,现译如下。

贺贵州省立第一中学校第十六期生

期末将至,欣观诸子,学业研成,行将毕业,高兴之至。H.S.张寒窗四载,清心苦读,勤奋好学,孜孜以求,长此以往,必为栋材,躬表庆贺。

忆半年前,吾省贫学,初中数所,师范为最。众多学子家境贫寒,省外深造,寥寥无几。故黔教育,初中以极,求学之途,足此而已。叹矣悲费!

省府新政,审势明理,欲兴吾黔,先兴高教,遗命总长,周姓先生,南明河畔,中学故址,全力创办,贵州大学,机构不全,然胜于无。更有校首,热心管理,逐步改进,吾辈坚信,贵大将来,日臻完善。到了彼时,诸多学子,不再远涉,就地深造,欢哉幸哉!

诸君骄子,适逢势时,努力勤奋,鹏程万里!

贵州省立第一中学校第十六期生毕业赠言

YK.顾

A.爱国,和平,容忍,谨慎,诚实,节约,勤奋,仁慈,勇敢,明智,知足,光明,宽厚,细心,积极,友善,守信,忠诚,谦虚。

B.勿以已为聪。

知识益于改变一个人的环境。

抑东瀛倭国之骄横,扬四海华夏之辉煌。

这两则赠言,充满了对学子的爱,寄予了深情的祝愿和期望,这是谆谆嘱咐的“劝学篇”,这是诲人不倦的人生格言。

三是国立贵州战时中学(1944—1946年)--省立贵州中学(1946—1947年)--私立中山中学(1947—1950年)。

民国33年(1944年),日寇进攻湘、桂、黔地区,战区学生大量流亡贵州。为收容和救济来自战区的失学青年,教育部在贵阳设立贵州战时中学,校址在新桥泰和庄(今贵州教育学院实验中学所在地),周封岐为校长(《贵阳教育志》载为1945年),民国34年(1945年)3月,1000余名学生编为19个班上课,为当时贵阳规模较大的学校,学生一切费用包括伙食被服等由国家供应。民国35年(1946年),由省接办政称为贵州中学,因大批流亡学生问籍,学生减至500余人,次年奉令销,校长周封鼓用原校舍及设备,于同年8月设立贵阳私立中山中学,共设12个班、学生579人。解放后合并到贵阳一中。

四是国立贵阳师范学院附属实验中学(1942-1950年)。民国30年(1941年)创办了贵阳师范学院,民国31年(1942年)、为解决贵阳师范学院学生实习问题而创办了附中,校圳在雪涯路师范学院内,限于校址,都只设单轨班,初只办初中仅招生一个班。民国34年(1945年)增办高中,至1949年11月、高中毕业3个班,初中毕业5个班。师范学院附中办学时间不长,却先后有夏刚伯、徐毅、谭永年、李揆百、刘国芳任靖远、刘质赅、张煜然等担任校长。贵阳解放后该校合并到贵阳一中。

五是私立大夏大学附属中学(1938-1944年)--大夏中学(1944-1947年)-伯群中学(1947-1950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26年(1937年)私立大夏大学内迁、由上海--庐山--成都--贵阳,王伯群(教育家,曾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交通部长、大夏大学校长)随之回到贵州择地复课。民国27年(1938年),创办了大夏大学附中,由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兼任校长,另设附中部主任执行校长职权。分男女两部,第一年男女部各办高、初中一班共4班。民国28年(1939年),男女两部合并,实行春、秋两季招生。学生除本地的外,还有来自东北及其他沦陷地区流亡来黔的学生,以及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的华侨子女。民国31年(1942年),贵州省举行中等学校学生演讲比赛,大夏附中荣获高、初中冠军。大夏附中军乐队多次在贵阳演出,开贵阳市音乐演奏会之先河。至民国33年(1944年),学校已有7届毕业生.当年日寇人侵黔南,大夏大学迁赤水,附中留在贵阳成为所独立学校,改名大夏中学,有高中6个班,初中8个班,学生54人,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去世后,为纪念王伯群,又于民国36年(1947年)改名伯群中学,由吴照恩任校长。到1949年学校仅有7个班,学生150多人。

抗战时期,为避免敌机空袭,省立高中迁至修文,条件极为艰苦。教室是木板平房;宿舍、储藏室、仪器室借用文庙;课本用毛边纸印刷;墨水是化学老师自己配制。但学校管理教育井然有序。学生学习风气浓厚,清早,龙岗山上,满眼是读书的人群,满耳是朗朗的读书声。不少学生站在龙岗书院,面向朝阳练习英语口语;晚上,同学们在桐油灯下温习功课,书写作业。为了加强与地方的联系,为修文县开设了初中(今修文中学前身),招收了两期学生计130余人。

贵阳中学迁至乌当后所,老师同学来自四面八方,荟萃到这个山乡,利用庙宇、简陋的房舍作教室和宿舍。这里弦歌不辍,书声朗朗,抗日战歌,慷慨激昂。晚上夜自习,同学们埋头在桐油灯下,勤奋学习。在这里,师生共度艰难生活,老师辛勤耕耘,乐育英才;学生孜孜不倦,发奋图强。每天晨曦刚露,大树下已是阵阵读书声。如此艰苦条件下的勤奋学风令人惊叹。

其他一些中学也分别迁到郊区或县,据傅启学《三年来之贵州教育》一书记载,迁校中各校“备受损失,学生程度低落,殆成普遍现象”。民国33年(1944年)底,战局好转,各中学先后迁回贵阳,省立高中及贵阳中学亦在其中,但校舍多被用于驻兵及收容难胞,造成复课困难。抗战胜利后,贵阳市中学教育处于困境之中,正如民国33年(1946年)《贵州日报》社论所说:“各级学校房屋破漏、湫隘芜杂,全无设备,桌椅黑板均不齐全,而教师待遇低微,不足以一家之口。普通人家子弟上学,动辄数万数十万一年费用,中小人家,公教人员和农家,是负担不起的。这一时期,贵阳一中的几个前身学校与整个贵州教育一样处在一个动荡时期。民国34年(1945年)省立贵阳高中从修文迁回贵阳,,因原址被省训团占用,暂在水口寺原达德学校疏散时曾用过的教室上课。同年8月贵阳高中从水口寺迁到甲秀楼、翠微阁一带上课。民国35年(1946年)贵阳高中才迁回两江口校址上课.

解放后的贵阳一中。

贵阳市解放后,政府按照“暂维现状,逐步改革”的方针对旧学校进行接管,整编精减,有的停办,有的合并,经过酒整、贵阳市有普通中学10所。1949年12月30日,省文教接部下文,原省立贵阳高级中学、省立贵阳中学、贵阳私立中山中学、贵阳师范学院附属实验中学合并,校名为贵阳中学。后伯群中学亦并人。1950年5校合并,但校庆日按下文时间,定为12月30日。1952年因贵阳二中、三中已成立,故将校名改为贵阳第一中学。教育学家刘薰宇成为贵阳一中挂牌后的第-任校长,李忻任副校长。

据此我们可将贵阳一中的历史沿革列表如下:

一,贵阳府中学堂。(1902-1905年)--贵阳中学堂(1905-1906年)--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1906-1912年)-贵州公学(1912年)--私立南明中学(1913-1922年)一省立第二中学(1923-1928年)--省立高级中学(1930-1935年)--省立贵阳高级中学(1936-1950年)(地址:两江口火神庙杏坛巷1号,现一中校址)

二,官立中学堂。(1910-1912年)--省立模范中学(1912-1922年)--省立第一中学(1923-1935年)--省立贵阳中学(1935年-1950年)(地址:顺城街南书院贵州经世学堂,即今之护国路,亦今会文巷21中处)

三,国立贵州战时中学。(1944-946年)--国立贵州中学(1946-1947年)--私立中山中学(1947-1950年)(地址:泰和庄,现贵阳实验中学)

四,贵阳师范学院附属实验中学。(1942-1950年)(地址雪涯路) 五,

私立大夏大学附属中学。(地址:经武学堂,现费州教育学院)(1938-1944年)--大厦中学(1944-1947年)伯群中学(地址:大南门外马鞍山)(1947-1950年)

上述5校合并时教职工约70人、在册学生1084人。分为淀本津(包地高中部)树初中部两部、校本部在两江口(现贵时一中校址)、初中部鱼新桥原中山中学(现省教育学院实验中学校址)。

1952年2月、贵阳一中被省教育厅定为贵州省第一批重点中学。

1954年以前贵阳一中一直沿用原贵阳高中的老校舍,全部电学校金设有大村堂一幢、礼堂两翼是教职员办公室、阶梯教室社业后面是一幢教室计9间:再后面是三幢学生宿舍和图书楼仪器宝、与为术架构、校舍右边、前边是大操场,后面是厨劳用餐厅、因日房年代久远,许多已成危房,从1952年起到1956年陆续改造、共落成教学楼两幢,有82室、36间;图书专验楼一幢、大小I0余间、并将礼堂改建。

1954年将初中部由新桥迁到本部,从那时起学校保持了32个班左右的规模、各班学额控制严格、高中每班不超过45人,闭中锤进下超达50人。

1986年拆除原图仪楼,政府投资140多万元修建体育馆。1989年,一个使用面积达3600平方米的功能体育馆(含音乐教师)峻工投人使用。分管副市长将市长基金10万元拨给一中为体育馆购买有关器材。1992年,2个室外篮球场、5个排球场、1个足球场、1个标准的田径运动场修建完毕,1995年开始休建游泳池,1996年6月竣工。这样,一中的体育设施和设备基本达到了全国示范性高中的要求。

1978年2月13日贵阳一中再次被列为贵州省重点学。

1993年9月,投资400万元,使用面积6000平方米的综合楼拔地而起,楼内有设备崭新和较为完善的理化实验室;有电教、微机、语音室,购置了微机,拥有一套具有摄录、播放闭路电视等功能的电教设备及演播室。每个教室都安装了“三机一幕”(电视机、录音机、投影机、投影屏幕)。改建了学校图书馆,面积达2000平方米,资料座位师生分别为80和320个,馆内藏书10万余册。同时还根据需要修建了教师宿舍和学生宿舍。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1993年,为了促进贵阳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促进招商引资,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贵阳一中与贵阳二十五中高中部在小河区联合办学,并正式挂牌“贵阳一中、贵阳二十五中联合高中”,教学取得明显成果,二十五中学生参加全市学科竞赛在普通中学中成绩突出。1995年的高考,二十五中有10多位同学考上大学,其中3人上了重点大学分数线。

1994年,学校最后一批初中生毕业,不再招收初中新生,贵阳一中成为贵阳市第一所不设初中的高级中学。高中3个年级共36个班,到1996年秋达39个班,在校人数达2000余人,办学规模空前。

2002年,市委、市政府着眼于金阳新区建设和贵阳一中的发展,作出了建设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贵阳一中金阳新校的决定,并于2005年落成。贵阳一中高一、高二年级已于2005年9月迁至新校。新校位于金阳大道和兴筑东路交界处占地 443.36亩,建筑面积达133947平方米,可容纳4200名学生住读学习。学校分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国际部4大区域,主要建筑物有行政教学楼、科技艺术楼(含天象馆,天文台、自然生态馆、古生物馆、科技实验馆、民乐室、管乐书法室、美术宝)、音乐厅、多功能体育馆(含游泳馆)、图书箱、后勤服务中心(含学生公寓、食堂、超市、医疗站等),国际部(含教学楼、学生公寓、外教楼、食堂),运动区有篮场、排球场、网球场和1个400米环形跑道的田径场、足球场及足球训练场等。

贵阳一中是贵州省目前唯一的一所省级一类示范高级中学。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327人,其中特级教师13人,高级资格教师120人,国家级骨干教师3人,国家级裁判1人,省级骨于28人,硕士研究生11人。在校学生共79个班,4400余人。

学校为积极探索青年英才在中学阶段的成长规律,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更充分的发展,为他们成为拔尖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开办了理科实验班。学校与澳大利亚国际应用教育学会合作,开办了贵阳一中中澳合作学校,并与日本关西语言学院、新加坡有合作办学项目。学校除致力于帮助学生实现升人国内普通高校学习的理想外,还为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开通“直通车”,实现“一个进口,多个出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近10年来贵阳一中先后获得“贵州省中小学实验建设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先进集体”、“贵州省电化教育先进进单位”、“贵州省文明单位”、“贵州省青少年科技特色学、“贵州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贵州省体育传统学校”、“贵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贵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中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体育传统学校”等荣称号。

学校以培养“健全人格,自立发展,求真向善的未来人培养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以抓教师建设上水以探索多元化办学求效益,以强化科研意识提品位,以探内部体制改革求发展,与时俱进,再创新高,努力把贵阳打造成为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高质量、示范性、有特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