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寻·城迹——走进爽爽的贵阳·惬意的天堂(探秘贵阳地名)》
编者:韦鸿宁主编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1-12534-7
图云关故事
郑瞳
人们往往会莫名地对一些事物产生好感,有时,甚至仅仅是对一个名字。正如诗人海子痴迷于“波兰”这个名词,当我第一次听说“图云关”这个名字,我便被深深吸引住了。
图,是宏图,也是画卷;云,是翻滚的云海。这该是一个多么荡气回肠的所在?这便是我从字面上臆想出的图云关。
真正的图云关又是怎样的呢?
这座被称为“黔南首关”的要隘,明朝时称“新添关”,清初更名“油榨关”,康熙年间改为“图宁关”。到了清末道光朝,因为皇帝的名字叫做爱新觉罗·旻宁,名字里有了个“宁”字,与皇帝共用相同的字,被视为莫大的冒犯。因此世间万物为了表示对皇上的尊敬,都不能以“宁”字为名,图宁关遂改为“图云关”——还好,这个美好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历经数百年沧桑岁月,图云关在时光的流逝中静静地注视着每一个前去探访它的人。
既然是“黔南首关”,其雄奇险要之形态便可见一斑。站在关上制高点“日出峰”,便可以俯瞰贵阳全城。云海如图卷一般铺开,群峰和城市的轮廓次第展现出来。“图云”,果然名下无虚。
古人对这险峻的关隘也多有描摹和吟唱。清初名士周渔璜赞曰:“层轩架构倚崔嵬,点缀黔南亦壮哉!奇石千丈云际立,雄关四扇日中开。时清仙客投繻过,天远王臣叱驭来。万里长城公等在,更于交缅置轮台。”又云:“玲珑万石破孱颜,设险探奇共此关。六诏岚烟飞鸟外,三湘云树夕阳间。岩疆不觉征人苦,平世真教胜地闲,见说双星临益部,时时立马为看山。”武侠小说大师金庸(查良镛)和诗人穆旦(查良铮)的同族先祖查慎行也有诗云:“平明走马出城圃,峭壁西风冷逼身。转粟上天非易事,据关连栅复何人?雪填十窟埋尸浅,冰裂刀痕并血新。等是三灾逃不得,疆场沟壑两穷尘。”光绪年间的进士杨鸿勋是贵阳本地人,自然也少不得对图云关吟哦一番:“一山高耸翠微巅,突兀穿云欲到天。转过危城遥指望,万家城郭起炊烟”,“石柱栏峰峙一亭,肩舆来往几回经。乡关十里乘云去,积雪团山敞玉屏”。不仅文人墨客,就连铁血军人,到了图云关,也不免发上几句浩叹,钦命署理贵州提督全省军门安义总镇都督赵德昌诗云:“十数年来耐苦征,风霜久已历边城。熊韬虎略惭怀抱,战马萧萧功未成”,“苍山白云作儿孙,邓氏将军题句存。正气由来天不昧,慈云今又护忠魂”。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最让人称道的,则是贵阳名士陈文政《题图云关可憩亭》一联,曰:“一亭俯览群山,吃紧关头,须看清岔路:两脚不离大道,站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其中饱含对人生的体悟,越是玩味,越觉得意蕴无穷。
民国时期,人们在这里修建了中山公园,以追思一代伟人的风范。
到了抗战时期,国民党陆军第十三军据守图云关上,浴血抵御日本侵略军。而国民革命军陆军医院、中国红十字总队,以及国际援华医疗队均曾经驻扎于此。这些值得尊敬的医务工作者,捍卫了“白衣天使”和“红十字”的荣誉。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援华医疗队。图云关内有一座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碑文是:“为支援中国抗战,英国伦敦医疗援华会组成医疗队,于1939年来到贵阳,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贡献。兹刻碑以志不忘。”这些被称为“西班牙医生”的国际主义战士,来自英国、波兰、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捷克、保加利亚、苏联、匈牙利等国家,他们由英国“国际援华医药会”组织起来,分成三批,抵达图云关。他们驻守在这遥远国度的山岭之间,救死扶伤,不计得失。其中有的医生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永久地驻留在了这苍翠的山峦中,守护着这关隘的和平与宁静。纪念碑的对面,就安葬着一位这样的烈士,她是英国医生高田宜,1941年来到中国,次年,为扑灭日本人发起的鼠疫,不幸以身殉职,带着她的信仰和理想,长眠在图云关内。
而今的图云关,已然是一座森林公园,青山环抱,绿树成荫,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但我们依旧可以从这座公园里,寻找到历史遗留下的种种线索,依稀再现图云关前世今生的沧桑。那刊刻满壁的碑文、中山先生遗像、肃穆的纪念碑和烈士陵寝,将会把你带到时间深处,向你述说岁月中,无尽的激越、苍茫和荣耀、辛酸。
书名:《贵山之阳 城市过往:寻访那些被遗忘的记忆》
编者:白凤
出版社:贵州出版集团 贵州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1-13794-4
图云关:战马萧萧功未成
龙洞堡,贵阳市森林公园北大门,周一早上,游客不多。
大门的两边都是山崖,已经不那么险要。在一边的空地上,留下了几处重要摩崖。山崖最中间位置是“四壁生风”四字,旁边乃是《新修图云关·荩忠楼记》等摩崖石刻,字迹清晰可辨,类似游记、记事、亭记,署名为“达庵题”“达庵又题”“达庵再题”,依然是爱题字的贵州提督赵德昌所作。
赵提督在图云关的摩崖,不如“龙”“虎”艺术性十足,尽管依然字体隽美,但留下的是另一种情怀。此处摩崖除了记录意义之外,细小文字顶处有“天子皇上”等字样,记录重修图云关。
另一处是一首诗,表达的是这位同治年间的黔军名将的戎马气质、忧国忧民:十数年来耐苦征,风霜久已历边城;龙韬虎略惭怀抱,战马萧萧功未成。劫运使然奈若何,随征将士阵亡多;可怜白骨浑无定,涕泪交流逐逝波。苍山白雪作儿孙,邓氏将军题句存;正气由来天不昧,慈云今又护忠魂。闻鸡起舞剑光明,壮志常怀百万兵;扫尽称枪开丽日,升沉何必问君平。
字里行间,颇具将军气概,又有功未成人先老的遗憾,清朝末年的内忧外患可见一斑。
在北大门摩崖处不远几步,就是森林公园一处重要文物遗迹:中山园。从中山园的门牌坊处,可见孙中山像,后面的山林顶就是中山纪念堂。这里留下了多处“民国”时期的摩崖。
沿着山路向上,抬头见树木参天,路旁绿草丛生。上台阶几步,就见两处摩崖:一处是“雄关独占”四字,是“赵承忠”所刻,时间是“民国二十六年”;旁边紧挨的摩崖是“固若天堑”四字,虽用红色填过,但有非常明显的人为磨损痕迹,字不见道劲,边缘有划痕,就连两边应该是署名和时间的位置,已经被人为磨平,难以辨别。
上山,中腰位置,有一石碑,刻着小字,磨损程度也较大,尽管曾用红色漆填补过,但几乎看不到所述内容,只有在最左边依稀可以看到“中华民国”的字样。
森林公园曾是古代贵阳的重要关隘图云关。
图云关,始建于宋宁宗嘉泰元年(公元1201),原称图宁关,明时因关隘可通新添卫(今贵定)改称“新添关”。
清道光《贵阳府志》记录,图云关:在城东少南五里,旧名油柞关,康熙四十年巡抚王燕重修,改名“图宁”,并修关帝庙及纪恩、可憩二亭,道光元年改名“图云关”。
因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清代的贵州诗人周渔璜赞:“层轩架构倚崔嵬,点缀黔南亦壮哉!奇石千丈云际立,雄关四扇日中开。时清仙客投繻过,天远王臣叱驭来。万里长城公等在,更于交缅置轮台。
古代所有城邦的重要关口,自然留下了不少故事。可惜,如今公园大门已无当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仅凭现存的赵德昌的摩崖文字,想象“韬虎略惭怀抱,战马萧萧功未成”的故事。
书名:《贵阳文物史话》
编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阳市委员会主编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ISBN:978-7-5085-4518-9
风云关隘丨图云关
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时间/1993年9月(第二批)
年代/明 地址/贵阳市南明区森林公园
图云关内有几株老梅树,每当“风萧萧,吹彻梅花飘”时,贵阳赴京赶考的举人在这里告别亲朋,踏上漫漫仕途路;明清两代及民国初年,省城官方迎送官员、民间送别乡人都在这里举行迎送仪式。
清末贵阳楹联大家刘韫良有一副楹联是这样写的:“龙势竞南奔,讶千峰送卫雄关,都排成春笋满林,云中秀插;骊歌催北上,喜万里遥通帝阙,恰趁着寒梅载道,雪里香迎。”
图云关位于贵阳的东南面,今森林公园北门入口处,始建于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年),是古代贵阳东出湘桂的咽喉。明代,图云关称为新添关。叫新添关的由来,是因为这里为省城通往新添卫(今贵定县)的必经之处。清初因油榨街作坊改名油榨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贵州巡抚王燕改名图宁关。道光元年(1821年)改名图云关,取关在云中之意。以后一直称为图云关。
王燕有《新建图宁关碑记》,所建之碑今存,文载康熙《贵州通志》。新建图宁关碑记:
贵州会城东七里,山势迤逦渐高,当其隘有关,为黔闬閟。冈峦雄拔,俯视群阜,西眺都会之盛,城堞烟井,历然在目。南北胥峻岭拥峙。狮镇熊踞,东通一道,羊肠数百里,抵楚豫以达于京师。滇黔二行省车书玉帛之所会,西南蛮服之外,万国之所由以朝宗也。旧制因山就险,铲治未施。峰岭□岈,投足偪仄。上有小亭,已蠹圮,弗宁休止。既不足壮都城之势,且鞧轩所经,曾不得停轨延睇,以稍舒其行迈之劳,而发皇华之咏。征其故名,仅以居民作业,因沿陋俗,称为油榨。于以昭历世之弘模,示城外之大观,岂不舛欤!戊寅夏,予奉命来黔,憩止片晷,踌躇四顾,慨焉兴叹,不独心陋称名,而四牡騑騑,仆夫况瘁,悯其无息肩之地,思加剜治,以成坦途,盖已心焉志之矣。夫成梁平道,载诸传记,王政之大端,不可缓也。顾莅政之初,百务来集,民生之休戚,吏治之张弛,激浊扬清,饬纲振纪,其大且急有什百于此者,故弗暇以即为,然未始忘于心也。庚辰春,予请建各州、县、卫泮宫既讫事,因公捐俸给,庇材鸠工,命吏董役,芟柞其榛芜,逶迤其磴墄,险者夷之,隘者拓之,倾颇者平之,烟霾涤蠲,气象轩豁。复构亭其上,撤其故制,易以新规。木石坚致,既宏且敞。其间清流潺湲,声若琴筑。峭壁耸立,积翠欲流。云日蔽谷,林木蓊郁。远观近瞩,晴雨景殊,晨夕态变。由斯路也,憩斯亭也,可以游目适情,忘其疲困。由是使节之来往,行役之上下,翱翔坦荡,靡所抵滞。而黔南万里之外,岩关雄固,标示中外,亦足以建威消萌,壮皇图而昭盛化矣。是役也,一丝一粟,不以烦民,告成于积月之间,而控制于四国之远。举王制月令之政,以毕予之夙志,是不可以无述也。至易其名曰图云,则又有说。(中略)以知宁民者不可以遗教,而教必资乎养,施之固有序也。贵州古罗施地,厥土硗瘠,无东箭南金之产,珠纤缟之贡,民生其间,贫窭特甚。……官斯土者,视中土为尤难,非刻苦自励,不克有立也;非开诚布公,不能立民也。亦惟在寓教于养,务先去民所苦,而与之休息,俾安其业而遂其生,而又劝之务本以阜其财用,教之节俭以厚其口藏,庶几衣食足而礼义兴。由是激励之,鼓舞之,使其自知感奋,讲让型仁,不甘为圣世之莠民,何虑顽疲之习不可以廉格以信孚哉!予愿诸职司,一乃心力,同予黾勉,图其所易,以奉扬朝廷之盛德,则化行俗美,莫国于磐石之安,将在是矣,又何险之足云!此余名关之意也夫。是为记。
图云关地当贵阳城南要冲,地形险要,扼守此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关前诸峰环绕,关上奇石崔嵬,千姿百态。这里的营盘坡很早就挖有战壕,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图云关岩壁上刻有“黔南首关”“雄关独占”“固若天堑”“黔南管钥”“功迈五丁”“云程第一”等文字。
明代在图云关上建有楼亭馆所。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王燕又建关帝祠和纪思亭、可憩亭。同治三年(1864年),贵州提督赵德昌在关上建“忠楼”,并在图云关右侧石壁上刊刻“图云六碑”。
清代许多文人、官员曾为图云关留下楹联诗句。最有代表性的有康熙年间贵州著名诗人周渔璜的《桐埜诗抄·王子喜中丞建图云关落成为赋二律》:“层轩架构倚崔嵬,点缀黔南亦壮哉!奇石千丈云际立,雄关四扇日中开。”
康熙年间浙江海宁查慎行写《度油榨关》:“平明走马出城圃,峭壁西风冷逼身。转聚上天非易事,据关连栅复何人?雪填十窟埋尸浅,冰裂刀痕并血新。等是三灾逃不得,疆场沟壑两穷尘。”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贵州提督学政洪亮吉《送客久憩图云关》:“黄尘飞百尺,楼上马蹄声。道古高于屋,山奇逼若城。辟轩春睡足,窥径晚生烟。莫更留行客,劳劳尚半程。”洪亮吉对图云关之雄奇险要是赞叹不已:“一石横绝天,一石横塞地。盘空两巨石,缺处复锋利。虽营置营汛,劣仅入只骑。前经绝壁下,转觉人马细。东南初破曙,一缕入云气。太息抚鸟巢,吾刑愿同寄。”
在众多楹联中,最为人们广为传诵的是贵阳人陈文政的《题图云关可憩亭》联:“一亭俯览群山,吃紧关头,须要看清岔路;两脚不离大道,站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此联镌于图云关可憩亭石柱上,脍炙人口,游人到此总会驻足品味。纪思亭石柱也镌有一联,为清贵州巡抚林肇元题:“今古不凡人,当矢丹心同捧日;往来无限路,又从黔地过图云。”
与可题亭、纪思亭同时建的关帝庙,清末被蚕桑局占用,之后逐渐破败,旧迹已不存在,今辟为公园花圃。1928年修贵南马路时,纪恩、可憩两亭和石柱上的楹联全部被毁,关上荩忠楼已圮,惟有图云关石碣和记事石刻尚存。
1938年,在图云关新辟中山公园,并建中山堂。全面抗战时期,图云关是中国红十字会抗战救护总队的重要基地,以林可胜博士为首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迁来图云关,由波兰、奥地利、美国、捷克、英国等9个国家援华医务人员加抗战救护医疗队,驻图云关开展救护工作。全面抗战胜利后,1945年底,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撤离贵阳后,奉中国红十字会命令正式解散。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党陆军第十三军薛岳部驻防图云关,修建中山公园,并刻孙中山先生浮雕半身像。
1960年,周恩来视察图云关时建议增辟森林公园。1961年,朱德为森林公园兰室题写“馨同惠兰”。1985年在图云关兴建“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和为援华而牺牲的英国女医生高田宜的墓。2013年,新建林可胜等5人铜像和纪念碑。
现图云关岩壁上留有康熙甲子(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春二月刻的“黔南首关”和无提款的“图云关”“云程第一”“四壁生风”“固若天堑”“山间明月”等摩崖石刻;赵德昌《新修图云关·荩忠楼记》及七言律诗碑等石刻字迹清晰可辨。中山堂处民国时期摩崖留存有1937年赵承忠刻“雄关独占”和吴奇伟书“黔南管钥”。
图云关为古代贵阳东出驿道之首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这一历史上的军事关隘,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日渐消失;岁月也无情地摧毁了很多历史痕迹,所幸遗存的部分摩崖石刻还保存完好。
无论历史给我们带来多么大的遗憾,但图云关留给今人的记忆是永恒的。
重要史迹丨中国红十字会抗战救护总队图云关旧址
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时间/2019年10月(第八批)
年代/民国 地址/贵阳市南明区园林路
中国红十字会抗战救护总队(以下简称救护总队)自1937年12月在汉口成立之始,就担负起艰巨的抗战救护重任。在爱国华侨林可胜的带领下,仁人志士、爱国侨胞和国际友人的支援下,组织起一支浩浩荡荡的抗战救护队伍,抗日战争期间,累计救治伤病兵民达2000多万人(次),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道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乐章。
1939年3月初,救护总队部、卫生署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总所及167后方医院西迁图云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军第27野战医院迁驻到此。由此贵阳图云关成了战时医疗救护中心和军医培训的最大基地。
总队长林可胜一方面集聚全国优秀的医学专家、学者和精通业务的医务人员,并通过卫训所培养医护人员,军医署把167后方医院配属给卫训总所充作教学医院,有病床200张,经费大部由总队部和卫训总所补贴。救护总队部特配学术实力雄厚的第18救护队为该医院的教学班子。据统计抗战期间卫训所连同五个分所共培养医学人才15000余人(其中很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中国医学界的杰出人才),为抗战救护提供了人才保障。
一方面利用其在国际的影响力获得大批医疗器械和药品。为抗战救护奠定了物资基础准备。
救护总队强调医者仁心,提出了以“救死扶伤、博爱恤兵”为行动口号,以“具丰富情感,抱牺牲志愿;本博爱襟怀,献科学身手;作精密准备,求迅速效率;保伤病安全,增人类幸福”为救护信条,培养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救护队伍。
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为支援中国的抗日斗争,一群外国医生从西班牙分三批来到救护总队,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西班牙医生”,尽管他们中并没有一个西班牙人。他们分别来自波兰、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和苏联等,成了援华医生的主体,他们中还有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名牌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和留学的医学博士,他们中不乏医术高明的医生,一位英国医生高田宜,因抗击鼠疫而长眠在图云关的密林中,以鲜血和生命催开了满山的杜鹃花……
在绿树成荫的图云关,有一块援华医生纪念碑。在这些外国医生曾居住过的地方,还立了一块省保碑,上刻“贵阳国际援华医疗队旧址”。其实这些来自各国的医生,并不是组成医疗队来的,且大多分赴各战区工作。但不管怎样,这些援华医生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到图云关,他们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对医术精于求精的精神,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中国人民心中。
据档案记载,救护总队从1938年1月至1945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共进行外科手术119,836人(次),骨折复位35,522人(次),敷伤8,784,731人(次)。住院治疗2,142,997人(次),门诊军人2,481,685人(次)。门诊平民2,002,996人(次),预防接种4,632,446人(次),X光照相5,631次,X光透视52,798次,灭虱人数792,148人(次),检验226,593人(次),特别营养934,833人(次)。研究资料统计,卫训总所及各分所,培训军医15000多人,极大地改善了军队医疗条件。
1945年底,救护总队部撤离贵阳图云关到重庆,后迁南京。1946年5月底,完成其历史使命,奉命解散。
今天,图云关是中华民族艰难抗战、争取国家和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见证,是中国革命历史不可复制的珍贵文化资源。为了纪念抗战救护总队的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丰功伟绩,经中央批准,拟在图云关建立“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此馆已在建设中。
书名:《寻城迹:贵阳名胜古迹》第一卷
编者:王春雷主编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80236-532-2
图云关和国际援华医疗队旧址
图云关
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时间/1983年9月 类别/石窟寺及石刻 年代/明 地址/南明区森林公园
国际援华医疗队旧址
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时间/1985年11月 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年代/近代 地址/南明区森林公园
古代在交通要道上的险要之处设有关隘,贵阳城周围的关隘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图云关,湖广(湖北、湖南)和广西的驿道必经此关进入贵阳,然后转到云南、四川,故有“黔南首关”之称。驿道先经新添卫(今贵定)到关,故明代称为“新添关”。后因在入城的驿道两旁开设了许多油榨坊,俗称“油榨关”。康熙四十年(1698年),贵州巡抚王燕感到油榨关这个名称太俗,认为盛世须重“民生之休戚,吏治之张弛,激浊扬清,饬纲振纪”,使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于是取“宁民”之意,改名“图宁关”。可是,道光皇帝登居,他的名字叫旻宁,按封建的“避讳”制度,不允许用“宁”字,又将图宁关改为“图云关”,取关高耸入云的意思。诗云:“一山高踞翠薇岭,突兀穿云欲到天。转过危城遥指望,万家城郭起炊烟。”
图云关是责阳的南大门,历来是迎送官员和亲友的地方,曾建有关帝庙、纪思亭和可憩亭。雄关的崖壁上,有“黔南首关”“雄关独占”“图云关”“云程第一”“黔南管钥”等摩崖石刻。更引人注目的,是从图云关到油榨街的驿道上,从前立有20多座石牌坊,构成了一
道壮丽非凡的风景线。从东来的第一座牌坊名为“万里封侯坊”,它是为贵州人杨芳封“果勇侯”而建,上有敕封御旨。20多座牌坊犹如一条长龙,高大雄伟,大都是四柱三间三楼四阿顶牌坊,坊上的人物、花鸟浮雕极为精致,柱上有楹联,坊上多有名人题刻。清末,法国传教士至此,看了这些牌坊大为惊讶,把拍摄的照片印在明信片上,发往世界各地。古往今来,无数墨客骚人在此咏诗作对,清人陈文政的诗最富人生哲理,他写道:“一亭俯览群山,吃紧关头,须要看清岔路;两脚不离大道,站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图云关诸峰环峙,林木苍翠,更有几株老梅,点辍无限风光。每年10月,赴京赶考的
人在此登程,那盛开的梅花,预示他们前程似锦,正是:“骊歌催北上,喜万里遥通帝阙。
恰趁着寒梅载道,雪里送香”。民国初年在图云关建贵州省第一林场,以后为纪念孙中山先
生提倡植树,又开辟贵州省中山纪念林场,遍山种植松、柏和杉树。1938年,在图云关口新辟一个“中山公园”,园门两侧有“抚今追昔当仰先驱,依境建园并非梦境;先哲高风同仰止,雄关列屏沐光辉”的楹联。从关口拾级而上,在一块高地上建起一座庄严肃穆的“中山堂”,堂中塑有孙中山先生铜像,门楣上挂有“天下为公”的匾额。
经过数十年造林、育林,图云关的山山岭岭森林密布,浓阴蔽空。1960年,周恩来总理视察贵州来到这里,见林木苍翠,树种繁多,风景优美,提议在此建森林公园,供人游览。森林公园占地一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90%,密林深处莫辨西东,风光明媚,空气清新,被誉为“筑城翡翠”。它与黔灵山南北对峙,形成双壁,同是国内罕见的“都市森林”。它与其他若干山岭、林场形成了贵阳的环城林带,一片葱笼,绿进贵阳城。
抗日战争期间,图云关成为我国后方医疗救护基地,成为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指挥中心。1938年,救护总队由长沙辗转迁到贵阳图云关,总队长是爱国华侨林可胜博士,招收大量志愿医护人员及爱国学生,分赴各战区服务。同时迁来的还有军医署战时卫生人员训
练所和全国两大陆军医院之一的167后方医院。三个医疗机构相互结合,救护总队队长兼任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所长,167医院成为救护总队的实习医院。1944年,英军27野战医院在图云关搭起若干帐蓬,以后又与167医院合作,建起了一座“飞机型”的砖木结构病房。在6年的时间中,图云关成为举世瞩目的医疗救护中心,闪耀着“红十字”的光芒。
抗日战争爆发,英国“援华医药会”组织了一批外国医生来中国支援抗战,称为“国际援华医疗队”。这个医疗队共26人,有波兰人、德国人、奥地利人、罗马尼亚人及捷克、保加利亚、匈牙利、苏联人,因为都来自反法西斯的西班牙战场,被称为“西班牙医生”。他们绕过了半个地球,1939年分三批到达贵阳图云关,编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为了同中国人民打成一片,每个人都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如波兰的傅拉都、陶维德、戎格曼、甘理安、甘曼妮、马绮迪,德国的白尔、白乐夫、孟乐克、罗益、马库斯、顾泰尔、王道,罗马尼亚的杨固、柯让道、柯芝兰,奥地利的严裴德、富华德、肯特,捷克的柯理格、纪瑞德,还有保加利亚的甘扬道,匈牙利的沈恩,苏联的何乐经、贝雅德,杜翰国籍不详。这些外国医生,为了反法西斯战争,不计个人得失,冒着生命的危险,坚持到抗战胜利,在中国战斗2000个日日夜夜,有些人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援华医疗队分三批到达图云关,编入救护总队,从此,红十字救护总队就是他们的家,由此派往各战区服务,他们的护照上特别注明图云关是“永久住地”。总队部设在路边的一排茅草房里,门前停着随时准备出发的汽车。沿小路越过山头往北进入山谷,有总部直属的救护队、诊疗所、167医院、运动场、训练所教室、护理部示教室、假肢工厂及各种工作室,员工宿舍和外籍医生宿舍都是茅草房,星罗棋布,遍布山坡。国际援华医疗队旧址,实际上就是当年救护总队驻地。
1989年,正值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中国共产党贵阳市委和贵阳市人民政府,在图云关原救护总队旧址树立了一座“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纪念碑呈菱形,坐西朝东。正面的碑文写道:“为支援中国抗战,英国伦敦医药援华会组成医疗队,于1938年来到贵阳,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贡献。兹刻碑以志不忘。”碑的左右两侧有中英文对照的援华医疗队成员名单。碑文上方,有一个地球形状的圆浮雕,上用红色大理石雕刻了一个国际红十字会的会徽,象征着来自欧洲各国的和平使者在中国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块丰碑,象征着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在纪念碑侧边,安葬着一个伟大女性,墓碑上刻着“英国女医生高田宜墓”,墓前石刻上有橄榄枝和花卉,象征和平。
青山不老,绿树常青。时光过去了70多年,姜萋的芳草依然布满山岗。春光明媚,这里樱花烂漫,山里绽放出一丛丛的红杜鹃;夏日盛暑,这里一片清凉,青枝绿叶长满树悄;金秋时节,万山红遍,霜叶红于二月花;隆冬季节,青松在凛冽寒风中傲然挺立,显出高尚的节操。每当清明时节,人们在想起亲人的时候,也不忘这些国际友人,熙熙攘攘地到纪念碑前行礼、祭拜,献上一束绚丽的鲜花。
(图云关,为老贵阳九门四阁十四关之一,位于现今贵阳森林公园北门入口处。“黔南首关”图云关始建于宋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是古代贵阳东出湘桂的咽喉,为古代来黔主政的高官显贵上任、卸职或受封,举行迎送或封赐仪式之地。)
(70多年前,在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日子,贵阳图云关的密林深处驻扎着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指挥着百余个医务队、手术队、诊疗所在全国各战区的救护工作。是中国抗战时期最重要的医疗救护中心。
抗战爆发后,英国援华医药会组织了一批外国医生来中国支援抗战。1939年底,来自欧洲各国的26名国际援华医疗队成员绕过半个地球陆续抵达图云关,与中国人民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
书名:《贵阳地名故事》3
编者:谢红生主编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1-09399-8
筑城翡翠——森林公园
李祥泰
森林公园位于贵阳市东4公里处,它原为市政府林业局的实验林场。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来黔视察时,以其林木葱郁,树种繁多,景致壮观,气象巍峨,提议将林场改建为森林公园以供游览,俾丰富人民文化精神生活。
辟园以后,党和国家的许多领导,在来贵州视察时,都曾到此视察。朱德总司令看到园内有600多个品种、共1900盆兰花时,十分高兴,欣然挥笔为公园的“兰室”书写了“馨同蕙兰”题词;后来还特地将他自己精心培植的40盆名贵兰花赠给了公园。在朱德总司令的关怀指导下,公园职工勤奋努力,现已将兰花花圃发展到300多平方米。每当兰花盛开季节,游人蜂至,无不为其高雅的风姿和深远的幽香所陶醉。
公园北门入口处,即图云关。关始建于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年),原名图宁关,最早名油榨关,至清道光年间始改称图云关。清康熙年间巡抚王燕曾有碑记:“其间清流潺湲,声若琴筑,峭壁耸立,积翠欲流,云日蔽谷,林木蓊郁,远观近瞩,晴雨景殊,晨夕变态。”它高踞山巅,地势险要,岩壁刻有“黔南首关”四字。清初贵州诗人周起渭(号渔璜)曾用“奇山千丈云间立,雄关四扇日中开”及“六治岚烟飞鸟外,三湘云树夕阳间”的诗句来描绘图云关的险峻。这里自古就为出黔去湘赴桂的咽喉要隘,明、清时贵州重要官吏上任、卸职或受封,大都在此举行迎送仪式或立坊。如清代果勇侯杨芳受封竖立的“万里封侯”坊,就建立在此。清代贵阳名士陈文政和光绪朝廷派至贵州任巡抚的官员林肇元,也曾在此撰写楹联各一幅。陈文政联云:“一亭俯览群山,吃紧关头,须要看清岔路;两脚不离大道,站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林肇元联云:“今古不凡人,当矢丹心同捧日;往来无限路,又从黔地过图云”。两联均通俗易懂,颇富哲理。
进入园内,图云关之残碑、断碣,零星可见。清同治三年(1864年)修建镌刻的图云关石碑六块,字迹清晰完好:如今这里已改为“盆景苑”,游人至此,无不驻足。苑内的山水及树桩盆景,一盆盆精致雅典,古朴苍劲。有的形似虬龙盘旋,张牙舞爪;有的怪石嶙峋,险峻可怖;有如直插云霄,气格长空……再加上苑内的六块碑刻,使游客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
公园有一奇特景观:千姿百态的银灰色怪石镶嵌在蓊蔚葱翠的林间,如碧空中的朵朵白云,形成小巧、险峻的“袖珍一线天”。早年这里修建起中山公园,塑造了一座孙中山先生的浮雕半身像,后因缺少管理,孙中山先生的浮雕半身像也无人保护。不久中山公园连同孙先生的浮雕像也被毁坏了!到上世纪90年代,贵阳市人民政府为了缅怀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把重建中山公园列入“八五”建设计划,随即拨了专款,各界爱国人士也纷纷解囊,如今“中山公园”已被修葺一新,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众多的游客参观。
“中山公园”与“盆景苑”相邻,大门用大理石雕砌而成,工艺精巧,创意别致,端庄肃穆,雄伟壮观。进门以后,沿石路前进,峰回路转,忽上忽下,松杉千树,群山环抱。新建的“中山堂”即坐落于此。“中山堂”四角形的屋顶,大理石的圆柱,红砖碧瓦,设计新颖。门额上挂着孙中山先生墨宝“天下为公”的巨匾,内堂有铜铸的孙中山先生坐像;仪态安详,令人肃然起敬。
图云关是黔南首关,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的营盘城很早就挖有战壕,包括交通壕、单、双人掩体以及指挥所、弹药所、战地救护所,全长2000米。抗战后期,国民党陆军第十三军调驻贵阳的南厂至图云关、茶店一带,即曾将旧有的战壕修整备用。
1938年10月,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由长沙、祁阳迁至贵阳,连同举世闻名的中国医疗卫生中心和军医培训基地等都以图云关为中心基地。当时,由波兰、奥地利、美国、捷克等9个国家组成的一支国际援华医疗队,自愿来到了贵阳市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
(总队长是林可胜博士)。他们曾组织人员到抗日的各个战场救护抗日受伤将士,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有的甚至为我国的抗日战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3年日军在广西使用细菌弹,英籍女医生高田宜(中国名)以自己的身体作试验注射防疫针,不幸中毒牺牲,遗体就安葬于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附近森林中。贵阳解放后,在市人民政府及广大海外侨胞、爱国人士的大力协助下,在森林公园杉木环抱的浮翠阁附近,用乳白色的大理石建造了“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和“英国女医生高田宜之墓碑”。纪念碑上刻有国际援华医疗队全体队员的姓名、国籍。在高田宜墓碑的后面,是一只用大理石精雕细琢而成的巨大和平鸽,它象征着人类需要和平,需要友爱,提醒全世界人民要团结起来,消灭侵略战争。这儿松杉茂密,浓荫蔽日阳光透过树叶,将五彩斑斓的光点撒在林间,使人感到丰碑义冢与名园永相辉映。游人至此,无不深切缅怀这些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森林公园占地1.1万余亩,其中森林面积为9300多亩。森林里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琪桐以及松、杉、梓、樟、柚、栎、檀、杏等珍贵树木上千种,还培植有山茶、桂花、杜鹃等有名的花木。特别是山茶,几乎满山都植,开花季节,红白相间,美丽极了。随着对森林公园保护措施的加强,珍稀动物如画眉、猫头鹰、野鸡、松鼠、穿山甲、刺猬、獐等,也开始光临了;而习见的野兔、黄鼠狼、泥猪等更是经常出没。现在,整个公园林木蓊郁,珍禽会集,泉水潺漫,芳草馨香,游客进人林区,如饮清冽甘泉,令人神清气爽,尘俗尽涤。因此,被誉为全国城市森林公园之冠。
公园西北端的三帽山,山顶突兀浑圆。北麓岩壁有古溶洞,名曰“观音洞”,明朝地方志即有记载,为昔日佛教圣地,香火盛极一时;洞前疏木掩映,有石阶盘曲可援而登上石壁之顶。洞口庙庵建筑及小径旁之方亭,至今仍残存。观音洞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日出峰”的鸡冠石为森林公园的最高点,海拔1600多米。山顶有20平方米的天然瞭望台,游人登上“日出峰”山顶,不仅可饱览日出日落、云海荡漾的美景,还可将整个森林公园及全部市区尽收眼底。公园内的“鹿园”于1992年4月向游人开放,众多的梅花鹿已安适地生活在园中。这不仅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而且为名园增色不少。
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度假村”,是森林公园与众不同、别出心裁的一个景点。远远望去,清流掩映,舞榭歌台,周围楼舍参差,薄雾袅袅,宛如仙境。一簇簇、一朵朵睡莲羞答答地仰卧水面,一阵阵清香不时地引来一只只飞鸟,在水面上轻轻一点,泛起一道道涟漪,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好像在水面上撒下了一层碎银。湖面上的建筑物呈六角形、四角形或圆形;屋面均用朱红色漆护,桥栏、石柱饰以各种花纹,再配以碧绿的泉水,益发显得幽雅、别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若是傍晚,坐在亭内,凉风习习,幽香阵阵,皎洁的月光如银灰色的薄纱轻轻地飘拂在水面,一片片蛙声盈耳,一缕缕花香扑鼻,不禁使人心旷神怡,飘飘然恍若梦中……
书名:《贵阳地名故事》4
编者:谢红生主编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1-10521-9
图云关两度改名的故事
谭佛佑
大凡要去或去过贵阳城东南外的风景休闲胜地森林公园的人士,恐怕没有不知道扼城南之咽喉,为湘黔之孔道——图云关的美名。特别早已镌刻在筑城民众心灵中,记录描述图云关的胜景和人们登临览胜情趣感慨的那些碑碣名联,更是使人难以忘怀。特别是向知方先生的名著《贵山联语》中集录关上小亭的名联:
一亭俯览群山,吃紧关头,须要看清岔路;
两脚不离大道,站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此联据说为陈冠山(文政)所题。梁章钜先生在《楹联续话》一书中编入,但言“不知谁氏”所题。据说早在明嘉靖初,有浙江钱塘人田汝成曾任过黔省兵巡佥事。在其著作《西湖游览志》中,就有题“西湖南峰”一联,与此联几乎完全相同,仅“亭”作“楼”一字之异。按李独清先生在《贵州名胜考略》一书中所述:“是联未知为(田汝成)当时所留,抑后人录自西湖,殊难臆断。”此外,林贞伯大中丞也题有一联:
今古不凡人,当失丹心同捧日;
往来无限路,又从黔地过图云。
此联也颇有情趣,亦为时人所传诵。
图云的胜景,不知有多少墨客骚人、乡贤名宦为之倾倒题咏。如清嘉、道间,有“沉博闳恣,横绝一世”的著名诗人舒位,尝随勒保入黔征苗。后在离黔路经图云关时,感慨良多,并在其《瓶水斋诗集》中留有《图云关纪别》诗一首:
侵晓离奇唱鹧鸪,雨丝风片最模糊。
一肩书剑从来惯,满眼关山半语无。
昨夜酒樽犹北海,明年春水又西湖。
倩谁解说相思者,写个天涯送别图。
另有贵阳乡贤光绪间进士杨文勋(原名鸿勋),曾以内阁中书改官湖北知州。当时就善文辞,有诗名。在其《蓉镜轩诗文稿》中,就有《图云关》七绝二首。
一
一山高据翠微巅,突兀穿云欲到天。
转过危城遥指望,万家城郭起炊烟。
二
石柱栏峰峙一亭,肩舆来往几回经。
乡关十里乘云去,积雪团山敞玉屏。
这些诗歌,可以慢慢地吟诵玩味,啥英咀华,还是能得到一定的美感享受。
图云关,旧名油榨关。早在明末清初,这里迤逦的山势,雄拔的冈峦,可谓峻岭拥峙,有如狮蹲虎踞,渐成津梁关隘。且山口还建一小亭,供迎来送往商旅贾客驻足小憩。东通一道,可抵湖湘楚豫,乃至京师,为滇黔二省车书玉帛之所会。山下一路,市民渐趋云集,亦渐成市井。特别是出现了许多以榨油为业的手工作坊,聚居于此。于是民间便随意将山上关隘称之为“油榨关”,山下之街市称之为“油榨街”。因为油榨关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故也免不了引起许多游宦骚人的重视,这些人也会留下不少题咏。如康熙时,以直南书房得赐进士,官翰林院编修的浙江海宁人查慎行,随巡抚杨雍建游黔,就作有《度油榨关》七律一首,现录于次,可得鉴赏。
平明走马出城闉,峭壁西风冷逼身。
转粟上天非易事,据关送栅复何人?
雪填土窟埋尸浅,冰裂刀痕并血新。
等是三灾逃不得,疆场沟壑两穷尘。
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有顺天宛平人王燕,迁贵州巡抚。甫下车,即疏请在贵州一些未设学校的州、县、卫所,立即设立学校,尊师儒之教,以培养黔省人才为已任。同时劝民垦荒,并推行五年不征田赋的经国裕民之道。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王燕察觉油榨关当时只是因山就险铲治未施,随意开辟,故通道逼仄,且小亭早已朽圮。如此景观,完全不足为省城之形胜。而且一切过往客商,游宦逆旅,亦不可能停轨延睇,以稍舒其行迈之劳顿,或驻足发皇华之吟咏。此外还考查了油榨关名的来历,仅仅因其居民生计作业,故关名似觉俚俗,且缺少文化内涵。于是决定自捐俸给,“庀材鸠工,命吏董役,芟柞其蓁芜,逶迤其蹬墄。险者夸之,隘者拓之,倾颇者平之。”新建其关楼,同时还增建关帝祠和“纪思”“可憩”二亭。这一巨大工程,“一丝一粟,不以烦民”,竟“告成于积月之间”。并将“油榨”易名为“图宁”。
当时,在京的青岩骑龙乡贤、著名诗人周渔璜,欣闻王燕在桑梓捐修“油榨关”落成,并改名“图宁关”的义举,感触良多,诗潮顿涌,即赋七律两章,标题是《王子喜中丞建图宁关落成为赋二律》(王燕字子喜):
一
层轩架构倚崔嵬,点缀黔南亦壮哉!
奇石千夫云际立,雄关四扇日中开。
时清仙客投繻过,天远王臣叱驭来。
万里长城公等在,更于交缅置轮台。
二
玲珑万石破孱颜,设险探奇共此关。
六诏岚烟飞鸟外,三湘云树夕阳间。
岩疆不觉征人苦,平世直教胜地闲。
见说双星临益部,时时立马为看山。
诗成,筑中人士广为传诵,影响深远。后编入《桐野诗钞》,该书现今已有新版行世,可以参照诵习。
在封建社会冷兵器的时代,国家建关设隘,目的是为了防卫守护。《易经》中早就如是说:“王公设险以守其国。”但王燕却另辟蹊径,认为当时清王朝已“弘一统无外之业”,社会渐入承平之世,唯有“修文德而绥远方”,让广大平民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作为地方“宁民者”的“父母官”,“务先去民所苦,而与之以休息。”“必先之以菽粟之足”,“而又劝之务本以阜其财用”,“安其业而遂其生”。这正是《尚书·君牙》篇中所总结的,为官者对待平民百姓只有“思其艰以图其易,民乃宁。”王燕重修“油榨关”并改名为“图宁关”,其深沉的文化内涵,可永远发人深省。
随着时光的流逝,转瞬一百二十年过去了。至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即位。据说当时就有人提出“图宁关”之“宁”字,有犯道光帝“旻宁”名中“宁”字之讳。按中国封建时代的“讳法”,“国讳”当避皇帝之名的“讳”,如西汉时汉文帝名“恒”,于是山东诸城县属的“恒山”,就得改名为“常山”。如果是“家讳”,儿孙辈的名字则要避祖、父辈名字的“讳”,如范晔的父亲名“泰”,于是在所著《后汉书》中,就将“郭泰”改作“郭太”。苏轼的祖父名“序”,苏轼在著作“序”时,一律都改作“叙”。于是当道遂改“图宁”为“图云”。从此“图云关”之名一直到今天仍然为筑城民众所熟悉。不过王子喜大中丞专取《尚书》中“思其艰以图其易,民乃宁”的富民、宁民、教民的思想文化内涵,也因此一“避”而无影无踪,或可说飞到九天云外去了。至于改为“图云”有什么文化价值和意义,也只有让广大民众去沉思退想,各人去自求自得罢了。
清末民初,关、亭等多所毁圮。民国后却另拓土开疆,新建中山公园。还是可作为筑城人民寻芳览胜,悠游休闲的好去处。民国十七年,贵阳市政创修贵南大马路,渐已毁圮的祠亭等建筑,基本上已不复存在。唯有“图云关”等碑碣,尚残留道左,仍依稀可见。时至“文革”的动荡年代,笔者尝几度偷闲,前住游览观瞻。当时唯有中山公园的遗址处,尚有一些残碑断碣,埋之于草莽,其他皆无任何遗迹可供观瞻玩味了。至于“油榨关”、“图宁关”等早年的旧名,同样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除了在历史的陈籍中可以去拽寻检索披览外,一般的市民当然就很难知其原委了。不过关下在筑城算得上有名的繁华街市——油榨街,其名可谓是妇孺皆知,老幼尽悉,或许会留下永远不会抹去的印记。
图云关上的烈士纪念碑
李祥泰
在贵阳市南明区图云关中共贵阳市委党校内,在苍松翠柏中,有一座雕有林青烈士塑像的纪念碑。该纪念碑于1988年9月11日落成,中共贵州省委、贵阳市委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为林青烈士塑像揭幕。
林青,原名李远方,又名李肃如,化名刘应生,茅戈,中共贵州省工委第一任书记,贵州毕节人。
林青出生贫民家庭,八岁上学,因家境贫寒,十三岁就到一家商号当学徒。1926年十五岁时,因不堪老板虐待,逃到重庆。他爱好文艺,曾在重庆的一个进步剧团搞演出。1927年3月31日,他积极参加了重庆各县在打枪坝举行的抗议英美帝国主义炮击南京的暴行的群众大会,在四川军阀制造的“三·三一”惨案中被捕,后经营救出狱。之后,林青考入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并于1929年在美专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0年,他到了上海。第二年夏考进提篮桥的一家锁厂当学徒,接上了团的组织关系,并在沪东团区委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林青满腔热忱地投入抗日救亡活动。他与在上海的同乡缪正元一起组织了“朝阳音乐社”,通过“左联”的关系,在上海沪东和沪西工人区演唱抗日歌曲,以文艺为武器,推动抗日救亡群众运动的发展。
1932年,林青因共产党嫌疑而遭英租界巡捕房逮捕,判刑两年。林青在狱中结识了吴亮平。在吴亮平的帮助下,他学习了马列主义的一些基础知识,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1933年,英王举行登基二十五周年大典,林青被大赦出狱。林青出狱后,由于找不到组织关系,便与缪正元商量回毕节老家开展革命活动。
1933年冬,林青和缪正元回到毕节,与在那里领导抗日救亡活动的秦天真取得联系。当时贵州抗日救亡群众运动遍及城乡。他们先在毕节团结一批进步力量,成立了“草原艺术研究社”,以歌咏、戏剧、绘画、文学等文艺形式,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林青鲜明地提出:“歌咏不唱靡靡之音,演戏剧要演有进步意义的话剧,绘画要画刚强的人,文学要写劳苦大众。”林青亲自教唱抗日歌曲和《国际歌》《马赛曲》,亲自导演和参加演出抗日话剧。通过各种活动,团结广大青年和各阶层爱国人士,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进一步推动了毕节抗日群众运动的发展。
1934年1月,林青、缪正元、秦天真在毕节建立了党支部,林青担任党支部书记。从此,党支部领导着各种进步团体和广大群众深入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为了建立党的武装,林青和秦天真一起发展了脱离周西成军阀部队的一支队伍的领导者范建章为党员。这时,各项工作开展较顺利,林青写下了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句:“真理被道德欺骗,两种人类各在一边;愿将满腔热血,换来幸福人间!”
毕节党支部的活动,很快引起了驻扎在毕节的军阀犹禹九的注意和仇恨。1934年夏,林青、秦天真、缪正元被迫偕同草原社的几个骨干先后离开毕节,到贵阳和安顺继续进行革命活动。在红军长征到达遵义时,全省已发展四十多名党员,并安排了几名同志打入黔军王家烈军阀部队,进行军运工作。
1935年元月初,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遵义。林青在遵义通过在红军第一军团工作的吴黎平,找到了中央地方工作部部长罗迈(李维汉),汇报了贵州党的组织情况和工作情况。罗迈同志代表中央承认贵州地下党,并批准林青、邓止戈、秦天真三同志组成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林青任书记兼遵义县委书记。后经林青提议,增补刘雪苇(刘茂隆)为省工委成员。从此,贵州地下党组织直接受党中央的领导。
省工委建立后,利用一切有利条件配合中央红军迁回黔北,配合红二、六军团转战黔西作出了显著的贡献。省工委广泛深入地以各种组织形式,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在全省一些地方和学校发展了党员,建立了组织。随着反动派追击红军,蒋介石的中央军进入贵州。1935年4月,中统特务机关派特务陈惕庐(中共叛徒)到贵州任国民党省党部设计委员,并成立了中统贵州特务室。不久,特务发现了刘雪苇所住的万宝街地下党活动地点,7月19日,林青与刘雪苇等同志先后被捕。
林青、刘雪苇被捕后,敌人如获至宝,妄图以此打开缺口,破坏贵州的地下党组织。特务头子陈惕庐亲自审讯林青。陈惕庐这个大叛徒一出场,就无耻地侈谈“三民主义救国”,“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等等。林青面对叛徒,义正词严地怒斥: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国家要强盛只有走共产主义的路,别的毫无办法。陈惕庐厚着脸皮说:“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你年纪轻轻,何必为共产党断头呢?”林青反唇相讥说:“陈先生原不也是CP(共产党)吗?”陈惕庐张口结舌,只得“收兵”。恼羞成怒的敌人,便对林青施以酷刑。
但在钢筋铁骨般的共产党人面前,敌人一无所得。之后,敌人又用金钱、名誉、地位等来引诱,然而也以失败告终。敌人对他们软硬兼施,枉费心机,一无所获。于是使出了最后一招,对林、刘判处死刑。只等执行了。
此时,在看守监狱的卫生员中,有一名在上海与党失掉联系的地下党员董亮清(当时乞讨名李义清)。他从警备司令部参谋长的训话中得知林青、刘雪苇是共产党的重要人物,便决定设法营救他们。打算利用监狱房屋破烂的环境,在押解上厕所时放走他们。按监规,每次只能押一人上厕所,这样林、刘二人之中只能有一个逃走。董亮清暗地里把这一打算同林、刘商量究竟谁逃走?在这生与死的关键时刻,这两个共产党员为了党的事业,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把生的希望让给对方。他们互相推让,刘雪苇要林青越狱,林青却要刘雪苇先走。之后,敌人把两人分开关押,并增加了卫兵。当时,董亮清值班看守刘雪苇。他料定如再把时间拖延下去,林、刘都将被杀害。就这样,董亮清寻机带着刘雪苇越狱了。刘雪苇越狱后,敌人由于在林青身上捞不到什么东西,且又害怕越狱事件再度发生,便决定对林青下毒手。
1935年9月11日,从国民党贵州警备司令部(今省教委所在地)经大十字至六广门,军警荷枪实弹,戒备森严,如临大敌。一辆人力车载着林青在军警押送下游街示众,从中山路、中华路送往六广门刑场。国民党贵州省当局想用杀一儆百的办法来根除共产党。不料,人力车刚出警备司令部大门,林青却唱起《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接着,他高呼“打倒出卖国家民族的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惊慌失措的敌人竟惨无人道地用刺刀戳穿他的双腮,并卡住他的嘴,鲜血直往下流。然而,敌人的刺刀只能伤其体肤,封不住革命战士的意志,他忍受着剧烈的疼痛,嘴巴仍在蠕动着,艰难地继续唱着《国际歌》,喊着革命口号。此情此景,深深感动了旁观的群众,为这坚强的共产党人流下了热泪。枪声响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把生的希望留给同志的优秀共产党员、地下党贵州省工委书记林青同志,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二十四岁。
林青的被捕与牺牲,使刚刚诞生的地下党贵州省工委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国民党反动派本想借此机会将我党在贵州的地下组织扼杀在摇篮里,结果适得其反:客观上为共产党作了一次公开而有效的宣传,在贵阳震动很大,影响很深。从此,贵州地下党的同志更坚强了,一些正义的进步人士,对共产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贵州地下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一位参加过第一次大革命并在湖南经受过反革命“马日事变”考验的老同志于1936年为悼念林青同志写下了《题吊李肃如》一诗:
闹翻世界穷光蛋,轰动山城小“暴徒”。
革命歌声沿路唱,惊人口号遍街呼。
望尘莫及新人物,殊死方休大丈夫。
地狱无边天国远,血痕魔影两模糊。